玩酷网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闲逛,却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旁人都道这是赝品,可马承源却对其十分的感兴趣。店主暗喜,直言表示:“你要是喜欢3万也可以。” 1990年深秋,香港的街头飘着丝丝凉意。马承源本是来参加一场青铜器学术研讨会,会后他独自在古董街漫步,不经意间走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店内昏暗的灯光下,各类古董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但马承源的目光却被角落里那套蒙着灰尘的青铜编钟吸引住了。 "这套编钟看起来年代久远,造型很像西周时期的器物。"马承源轻声自语道,随即走近仔细端详起来。 店主见有人对这套无人问津的编钟感兴趣,忙不迭地迎上前来:"先生好眼力,这确实是西周时期的编钟,保存完好,一共十四件。" 正当马承源细细观察编钟上的纹饰时,店内另外几位顾客投来轻蔑的目光,其中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冷笑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赝品,西周时期哪有刻凿铭文的技术?这铭文明显是后加的。" 其他几位顾客也纷纷附和,店主见状脸色有些难看,但看马承源依然专注地研究着编钟,便悄声道:"先生,这套编钟原本标价不低,但您若真喜欢,三万也可以带走。" 马承源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更加仔细地观察起钟身上的铭文。这些文字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巡视天下、征讨叛乱的事迹,笔画古朴,字形独特,显然不是普通仿制品能够模仿得了的。 "奇怪的是,这段历史记载似乎戛然而止,缺少了结尾部分。"马承源心中暗忖,同时他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这些铭文虽然是刻凿上去的,但位置十分考究,丝毫不影响编钟本身的音律。 "如果是后人伪造,不可能如此精准地在不破坏音律的情况下刻字。"马承源回想起自己多年研究青铜器的经验,编钟本质是乐器,音律最为重要,任何草率的刻字都会破坏其原有的音色。 马承源没有当场购买,而是详细记录下了编钟的特征和铭文内容。回到宾馆后,他辗转反侧,思考着这套编钟的真伪问题。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周时期不具备钢铁冶炼技术,无法在青铜器上刻凿文字,但马承源凭借多年的经验,隐约觉得这套编钟可能会改写历史。 1992年秋,马承源带着从香港买回的西周编钟回到上海博物馆。原本以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学术风暴。 "马馆长,这套编钟钟身上的铭文分明是刻凿上去的,西周时期怎么可能有这种技术?"一位资深青铜器专家直言不讳地质疑道。 "是啊,根据我们现有的考古发现,西周时期根本没有掌握钢铁冶炼技术,用什么工具在青铜上刻字?这明显是后人伪造的。"另一位专家也提出异议。 会议室里七嘴八舌,几乎所有同行都认定马承源用国家的钱买了一件赝品回来。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马承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他曾尝试向同行们解释编钟的真实性,但收效甚微。 "编钟是乐器,如果是伪造者后期刻字,哪怕只刻一个字,都会破坏编钟原有的音律。伪造者不会这么愚蠢。"马承源的解释却无法说服固执的同行们。 眼看事态愈发严重,马承源在一个深夜,拨通了好友邹衡的电话。邹衡是著名的商周考古学家,或许他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邹老,我从香港买回了一套西周编钟,但同行们都认为是赝品,因为钟身上的铭文是刻凿上去的。"马承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述了一遍。 令马承源没想到的是,邹衡听完后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突然问道:"西周编钟上的铭文写了什么?" "是晋侯稣率军跟随周厉王巡视天下,以及受命征讨叛乱……"马承源简要描述了铭文内容。 "编钟铭文记载的事,是不是缺了结尾?"邹衡的声音突然变得激动起来。 马承源愣住了。邹衡怎么会知道铭文缺了结尾?他明明没看过编钟,也没有向他提及这一细节。 真相很快揭晓。邹衡告诉马承源,这套编钟原本出自山西省曲沃县附近的晋侯墓,而他正是负责发掘该墓的领队。在发掘过程中,有一伙盗墓贼打了个盗洞,趁夜色潜入陪葬墓穴,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这套西周编钟。 "当时墓中只剩下两件小编钟,可能是因为体积太小,没被盗墓贼发现。"邹衡说,"这两件小编钟现在还在我手里,与你描述的那套是同一组的。"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马承源既惊讶又欣喜。有了邹衡的证实,这套西周编钟的真实性得到了确认,马承源终于摆脱了"用国家钱买赝品"的不白之冤。 更重要的是,这套编钟的发现证明了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钢铁冶炼技术,将中国铁器的历史整整向前推进了500年。而钟身上刻凿的数百个西周时期的铭文,也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