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患子宫肌瘤暴露学术审核漏洞##莫让性别错位刺穿科研底线#】护士论文惊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一石激起千层浪。
山大齐鲁医院5月5日晚在官网发布“情况说明”称,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医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此前,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进入公众视野,内容令人瞠目结舌。论文开篇明明写着“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却在病例统计中赫然出现“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的表述。
论文作者曾回应称,将男性患者统计进子宫肌瘤的病例中是“笔误”,也未免太不符合常理。一般来说,医学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再到论文撰写、修正、投稿、审核、发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研究者、把关者等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复核对验证。
尤其是涉及病例统计这种关键数据,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作者稍微上点心,怎么可能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的乌龙?论文的审核人员又是否认真阅读过全文呢?这次事件的曝光,更像是对学术规范的漠视,对学术诚信的践踏。
令人忧心的是,类似乌龙事件并非个例。某医学期刊曾刊发“孕妇睾丸癌临床分析”,将男性生殖器官疾病安在孕妇身上;某高校教授为快速产出成果,竟用雌性小鼠研究前列腺癌治疗,全然无视生物学基本常识。如果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性别差异都随意对待,如何证明自己的科研严谨性?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从论文抄袭、数据造假到买卖论文,各种丑闻层出不穷,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学术不端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在学术层面,其扭曲研究本质,误导科研方向,阻碍创新发展,甚至可能因错误结论危及患者生命;在社会层面,大量科研资源投入虚假研究,不仅无法产生社会效益,还会损害学术机构声誉,削弱公众对学术成果的信任,影响社会创新氛围。
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根本保障。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规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和处理程序;《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则进一步细化了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流程,加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多篇妇产科论文出现男性患者#
然而,“男性确诊子宫肌瘤”的荒诞现实告诉我们,仅出台好的制度还不够,更要让这些制度“长出牙齿”,真正落地生根。
为此,科研机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等应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学术监督机制。从论文的选题、开题、研究过程到最终发表,都要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学术规范。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将学术诚信纳入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诚信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
如果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无论涉事人员是普通研究者还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都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社会各界也应形成合力,让学术不端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事件已经得到有关单位及时处理,但治理学术不端乱象仍任重道远。有关方面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学术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论文诚信建设,守护学术的净土,让学术研究真正回归到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正确轨道上来。(安徽时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