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的一天深夜,于庭兰突围时走在最后面,踩着一个躺着的敌人,起来跟他们走,于庭兰回头一看是个日本鬼子,他直接用枪顶住敌人。
有那么一个晚上,春天嘛,天黑得跟锅底一样。宋庄那边,枪声“砰砰砰”地响,跟放鞭炮似的,把夜的寂静都给撕碎了。敌人跟鬼子进村似的,直愣愣就往里冲,目标直指四连和团部。于庭兰大哥作为指导员,那可不含糊,带着兄弟们守在门口,拿砖头瓦块当盾牌,跟鬼子干上了。你猜怎么着?十几个鬼子就这么报销在墙根儿了,但咱们这边也伤了二十多个兄弟。
半夜时分,部队一看形势不妙,决定分头跑路。于庭兰大哥挺仗义,让团长和县大队先撤,自己带着一排人在后面垫后,时不时放两枪,跟玩儿捉迷藏似的,让鬼子摸不清主力到底在哪儿。半夜三更,突围大戏终于拉开帷幕。于庭兰这位“压轴大腕”走在最后面,走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生怕踩了地雷似的。结果,他还真“踩”到了个“地雷”——一个躺在地上打呼噜的敌人!这家伙被吵醒后,居然糊里糊涂地跟着大队人马往外溜达。于庭兰回头一瞅,还是个端着三八步枪的日本兵呢!他三步并作两步,上去就用手枪顶住了那家伙的脑袋,手起枪响,夺枪走人,那叫一个利索。
逃出村子后,他们狂奔了二十里地,跑到另一个村子,开始给伤员们找起了“藏身秘籍”:有的藏在红薯窖里,跟红薯做了邻居;有的躲在炕下的地道中,还用席子把痕迹给盖了个严严实实。搞定伤员后,于庭兰又带着队伍追上了大部队。不过,这事儿对他来说,也就是战斗生涯里的小插曲罢了。从偷袭南家庄据点,到鸡鸣台放走俘虏;从拉肚子时巧妙躲过敌人的搜查,到山庙里单枪匹马干掉敌连长,于庭兰那叫一个勇猛无畏,简直就是传奇的代名词。
抗战结束后,于庭兰又投身到了解放战争中,一直干到了新中国成立。他这一辈子,简直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历史可不会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人曾用鲜血捍卫这片土地,用生命演绎了忠诚与勇敢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