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交通部计划规定我国高速最高限速是120公里,这个标准参考的是美国标准,也就是70英里每小时,约合113公里的限速,这是按照每小时通过车辆数2000设计的。 1981年,中国刚迈进改革开放的大门,经济要起飞,交通得跟上。高速公路这玩意儿,当时可是现代化的象征,国家特别重视。可那时候,咱国内汽车保有量低得可怜,路上跑的车还没现在一个县城多。既然车少,为啥不随便定个低限速,比如60、80公里/小时得了?为啥非要定个120公里/小时?这得从国际经验和国内需求说起。 先说美国。197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限速是70英里/小时,换算过来大概113公里/小时。这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而是人家研究了好多年得出的结果。道路设计、车辆性能、驾驶员反应时间,这些都算进去了。比如,美国专家测算,在这个速度下,驾驶员发现危险到踩刹车差不多要2秒多,刹车距离加上安全余量,能保证不撞上前面障碍物。效率和安全兼顾,挺科学。 中国交通部一看,美国高速公路那么发达,经验肯定值钱,自然得参考。可问题来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差太远。美国车多路好,咱们这儿车少,路刚开始修。直接抄作业行不行?显然不行,得改改。 交通部没直接拿美国的113公里/小时照搬,而是定了120公里/小时。这7公里的差别,可不是随便加的,而是算出来的。当时专家团队做了不少功课,看了三件事: 车辆性能:80年代的中国,汽车技术还不如美国,跑太快怕刹不住。但120公里/小时,基本国产车还能扛得住。 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得按限速来修,120公里/小时对应每小时通过2000辆车的流量,这是个科学数字。路宽、弯道、坡度都得匹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驾驶员反应:研究发现,120公里/小时时,驾驶员反应时间大概2.5秒,刹车距离80米左右,再留20米安全余量,跟美国数据差不多,安全有保障。 所以,120公里/小时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既参考了美国,又结合了中国实际,算是个“洋为中用”的结果。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那每小时2000辆车是咋来的?这其实是交通工程里的“设计流量”。简单说,就是一条高速路每小时最多能安全通过多少车。1981年定的120公里/小时,背后假设的是车跟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速度匹配。美国70英里/小时的标准,也有类似计算,只是他们车多,流量设计更高。咱们当时车少,但眼光得放长远,2000辆/小时是个平衡点,既能用上,又不浪费。 定120公里/小时,安全是头等大事。当时中国驾驶员培训还不完善,很多人刚从拖拉机换到汽车,开快了容易出事。120公里/小时不算慢,但也不至于让新手司机手忙脚乱。同时,这速度还能保证效率。改革开放后,车肯定会越来越多,120公里/小时能撑得住未来流量,不至于很快就落伍。 事实证明,这标准真挺靠谱。40多年过去了,中国高速公路从几百公里变成了十几万公里,120公里/小时依然是主流限速。别看现在路上车多得堵成狗,当初这标准可是为未来留了余地的。 120公里/小时定了以后,交通事故率咋样?早期数据不多,但从后来统计看,这速度确实管用。比起欧洲一些国家动不动150、200公里/小时的限速,咱们的事故率不算高。当然,也有人说,现在车好路好,120是不是太保守了?但安全这东西,马虎不得,毕竟命就一条。 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小时,对经济也有大作用。货车、客车跑得快点,物流效率上去了,城市之间联系更紧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高速公路网一铺开,经济立马跟着腾飞,这限速功不可没。 再说,120公里/小时其实挺符合国情。中国高速路多,车流量大,每小时2000辆的设计容量已经很紧张了。再快,路得重新设计,太费钱。更别提雾霾、雨雪天气,120都嫌快,何况更高? 有意思的是,美国后来反倒改了。70英里/小时坚持了几年,到80年代因为油价和安全问题,好多州降到55英里/小时(约88公里/小时),后来又慢慢调回去。现在美国各州限速不一,高的到85英里/小时(约137公里/小时)。咱这120公里/小时,反倒比美国主流还高点,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