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基金助推下,两栋老楼间伸缩缝的修复工程已启动。
在社区基金助推下,大院门前破损的廊道将进行景观微改造。
外墙脱落,天台漏水,小区花园残破……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工程能让小区重新变靓,群众更舒心,但资金筹措往往是难题。
而在海珠区江南中街道,由社区基金参与社区微改造,为破解老旧小区微改造资金筹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近日,在社区基金的支持下,又有两栋老楼之间的“陈年疤痕”终于启动修复。
家中漏成“水帘洞”
社区基金帮老楼修复“伤疤”
68岁的住户胡伯介绍,他所在的江南大道中161号之5栋和隔壁的4栋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建成。当时作为单位住房,两栋楼紧挨着,外墙之间距离只有约20厘米,是不折不扣的“握手楼”。这些年随着房屋老化,两栋楼之间的这条伸缩缝越来越大。“好像比之前宽了几厘米。”胡伯说,原本覆盖伸缩缝的铁皮也生锈脱落,两栋楼之间的缝隙看上去像一条巨大的“伤疤”。
“靠窗户这边的两间房,每年只要刮风下雨墙壁就会渗水,由于这堵墙见不到阳光,渗水无法干透,雨大的时候家中就像水帘洞一样,墙皮也脱落、掉渣。”
在江南大道中161号之4栋的801房,70岁的张姨介绍,从今年3月开始,由于频繁降雨,她家中的房屋也进入“雨季”。“外墙渗水越来越严重,墙壁潮湿也导致发霉。”早在几年前,她就建议将两栋楼之间的伸缩缝再度封上,但由于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牵头者,这项工程迟迟未能启动。
在江南中街道和得胜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以及社工牵头下,这两栋老楼之间的伸缩缝修复工程终于迈上正轨。江南中街道社工站副站长林琳介绍,2023年,江南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启动了“党建引领,善治微光”社区治理微创投专项计划,今年街道将社区基金也纳入了该项目范畴。
据介绍,社区基金将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今年我们开展社区基金助力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项目落地。”林琳介绍,近日在社区基金的介入下,两栋老楼之间的“伤疤”修复工程已经正式启动。
胡伯告诉记者,这条伸缩缝的修复工程需要两万多元,现在有社区基金支持约30%,其余由居民自筹,每户只需出资1000多元。“有了启动资金,大家的积极性高多了,已经就筹款达成了一致,现在正遴选施工队,有望今年上半年完工。”
小区荒地变“宝地”
社区基金助推廊道景观改造
连日来,在江南中街道紫金社区紫金大街106号~108号大院,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楼志强正在就微改造实施方案向社区群众征求意见。
原来,该大院外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6米的水泥廊道。记者现场看到,廊道的路面由于长期被小车碾压,已出现多处破损。楼志强介绍,这条廊道以前曾被用作建设停车棚,但后来遭到不少居民反对,几年前停车棚拆除后,这里便成了荒地。
“这块荒地实际上是‘宝地’。”楼志强介绍,这块空地是今年该社区微改造的重点。“目前社区基金约有1万元,将作为前期启动资金助力廊道景观微改造工程。现在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改造成绿植花园,另一个是改造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宣传栏。”楼志强说,“我们今年将利用社区基金助力更多微改造项目,也希望有更多爱心企业参与进来。”
街道、社区:做大“蓄水池”服务更多微改造项目
江南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各社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凝聚社区慈善资源。截至目前,江南中街道16个社区已全部成立社区慈善基金,成为社区公益爱心“蓄水池”,推动社区治理。比如,杏园社区利用社区基金开展社区花园营造计划,动员社区党员、楼长、居民、物业以及园林设计专业人士等多元主体“共商共治”,携手打造“共享型社区花园”,改善社区公共环境。
而自2023年以来,江南中街道以项目资助为纽带,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携手解决身边“微实事”的热情,先后解决了顶楼漏水、外墙脱落、消防和公共设施破损失修、高空抛物等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
林琳表示,目前各社区的社区基金规模不同,少则上万元,多则数万元。要加大社区基金参与社区微改造的力度,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蓄水池”的容量。而社区基金参与社区微改造这种模式,不仅为破解微改造资金筹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将为更多社区的微改造项目顺利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