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1364年,陈友谅之子陈理,年方十三,浑身颤抖伏地,哭泣呼喊:“我投降,我全

公元1364年,陈友谅之子陈理,年方十三,浑身颤抖伏地,哭泣呼喊:“我投降,我全家都投降。”朱元璋见此,扶起陈理,拉着他的手,温和说道:“童子,莫怕,你尚且年幼,我不治你的罪。”说完带着陈理返回应天。 应天城里,百姓们挤在街道两旁,踮着脚尖张望这位昔日劲敌的儿子。陈理缩在马车角落,攥着衣角的手指泛白,车外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像针尖般扎进耳朵。“瞧这陈家小子,缩头缩脑的样子”“当年陈友谅多威风,儿子咋这般没出息”……这些话被风卷进车厢,让他本就慌乱的心愈发揪紧。 朱元璋将陈理安置在城中一处宅院里,每日派人送来衣食。起初,陈理总觉得那些仆人的眼神里藏着算计,吃饭时盯着碗碟反复查看,生怕有毒。

直到有天,他在院中玩耍摔破膝盖,老仆急得直掉眼泪,背着他去找大夫,他才渐渐放下防备。可夜里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打更声,他又忍不住想起武昌城里的家,想起父亲骑马出征时扬起的尘土,泪水打湿了枕头。 随着日子过去,朱元璋偶尔会召见陈理。第一次去皇宫,陈理跪在金銮殿下,大气都不敢出。朱元璋走下台阶,亲手给他塞了块点心:“尝尝,御膳房新做的。”陈理咬了一口,甜味在舌尖散开,却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打了胜仗,也会笑着摸他的头,奖励他糖人。 但平静日子没持续多久。朝中大臣开始上奏,说陈理留着始终是隐患,万一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谋反……朱元璋听着这些话,望着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眉头越皱越紧。陈理察觉到气氛不对,连出门都不敢了,整天在院子里对着花草发呆。 终于,朱元璋下旨,将陈理远远送去高丽。消息传来那天,陈理盯着诏书,突然笑出了声,笑着笑着又哭起来。离开应天时,送行的队伍稀稀拉拉,他回头望了望这座生活数年的城池,恍惚间,仿佛看见父亲骑着马,带着千军万马,威风凛凛地向他走来。 多年后,在高丽的寒夜里,陈理常常给孩子们讲起长江上的战船,讲起应天城里的繁华。他摩挲着从家乡带来的玉佩,轻声呢喃:“父亲,咱们的天下,终究是没了。”

朱元璋当年那句“不治你的罪”,看似宽厚,实则将他的一生都困在了命运的牢笼里。这场权力更迭中的慈悲与算计,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