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王传福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窗口期只有三年。如果不是下饺子式的建设滚转船,德国

王传福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窗口期只有三年。如果不是下饺子式的建设滚转船,德国和日本企业大概率会通过在中国研发—中国生产的方式生产新能源车。 王传福说的“三年窗口期”其实是个抢滩登陆的生死时速——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稍微慢一步,市场就被德日车企用“本土化生产”的套路堵死了。 你看2024年咱新能源车出口85万辆、暴涨67%的数据挺猛,但欧洲那边已经开始用“碳足迹”这种软刀子卡脖子了,比如欧盟《新电池法》直接要求所有电池必须申报从采矿到回收的全流程碳排放,2027年达不到标准直接禁售。 这招狠就狠在它不光针对整车,连供应链上的每个螺丝钉都得算清“环保账”,而中国新能源车最大的优势——低成本供应链(比德日便宜30%-40%),反而可能变成劣势,因为国内部分矿产开采、电池生产的碳排数据还没完全达标。 但德日车企的玩法更绝:他们直接跑到中国建厂,用中国的便宜供应链造车,再挂着自己的牌子卖回欧洲。比如大众在安徽的工厂年产能规划35万辆,丰田更是计划2025年前在中国推出10款电车,明摆着要借中国的成本优势绕开贸易壁垒。 这就好比外国菜贩子凌晨三点蹲在中国菜农的地头,低价收走最新鲜的菜,转头在自己的摊位上高价卖出,还不用交“进口摊位费”。更麻烦的是,这些外资车一旦贴上“中国制造”标签,还能享受欧盟对中国本土车企的同等待遇,相当于用我们的盾挡我们的矛。 中国车企现在拼命造滚装船(今年预计新增50艘,运力翻倍),本质上是在和德日车企抢时间——海运成本占整车出口价格的10%,如果船不够,海外订单就会被“本土化生产”的外资车吃掉。但光靠运力还不够,欧盟的碳足迹、数据合规等规则就像筛子,未来三年要是过不了筛,中国车就算运过去也只能堆在港口生锈。 所以王传福才说窗口期只有三年:2027年欧盟碳足迹限值一落地,德日车企的中国工厂也差不多建成了,到时候人家左手拿着低成本供应链,右手举着合规认证,中国车的出海路可就真被两头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