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广西考生岑照坐在考场里,手心冒汗——他花300两银子雇来的“枪手”叶道和,此刻正躲在考场的茅厕里奋笔疾书。三天后,岑照竟高中乡试第一!可还没等他摆酒庆贺,叶道和因分赃不均将其举报。最终,两人被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围观百姓拍手称快:“读书人的脸都让这帮人丢尽了!” 刑场四周挤满了人,刽子手的鬼头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岑照被押到台前时,双腿早就软得走不动道,往日中举时的得意劲儿荡然无存,只剩下满脸的惊恐与懊悔。
叶道和也好不到哪去,耷拉着脑袋,嘴里还在嘟囔着“早知道就不贪那点银子”。监斩官将令牌狠狠一扔,高声喊道:“行刑!”随着寒光一闪,两颗人头落地,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和唾骂声。 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乾隆皇帝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科举乃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根本,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他当即下令彻查此事,不仅严惩了参与舞弊的考官,还下旨加强科举考场的监管。这事儿一出,整个官场都震动了,那些平日里动过歪心思的官员,一个个吓得后背发凉,生怕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而在广西当地,这件事更是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私塾里,先生们拿着戒尺,敲着书桌对学生们说:“看到了吧,这就是舞弊的下场!寒窗苦读才是正道,投机取巧只会落得身首异处!”学生们听得直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靠真本事考取功名。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还催生了不少民间故事。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添油加醋地讲着岑照和叶道和的“传奇经历”,什么“茅厕里的状元郎”“银子换命的糊涂蛋”,逗得听众们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叹息。有些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还会编出顺口溜:“岑照叶道和,舞弊没好果,想要有出息,踏实把书读。” 这场科举舞弊案,就像一记重锤,敲醒了那些妄图走捷径的人。它告诉世人,无论什么时候,公平和诚信都是立身之本。那些靠歪门邪道得来的荣耀,终究是镜花水月,不仅保不住,还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而老百姓们拍手称快的背后,藏着的是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渴望——毕竟,谁不希望这世道能清清白白,让真正有本事的人出人头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