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近几日在身份认同上很矛盾,一方面强调自己是“新加坡人”,淡化自己作为华人主体民族的身份,认为这才符合“新加坡人的”身份,想尽办法融入西方,搞得好像融入西方才是“新加坡人”的身份。 华人作为新加坡最大的人口群体,这么做的结果却是华人群体的声量越来越小。 为啥会这样?首先得看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国家,当年为了不让占多数的华人 “一家独大”,让马来族、印度族这些少数族裔放心,政府一直推行 “大家都是新加坡人,别老提自己的族群” 的政策。 比如,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学校里华语课越来越少,年轻人中文说得越来越差;买房子时,政府规定一个小区里华人不能超过 87%,逼得华人买组屋(政府保障房)时必须和马来族、印度族邻居住一起,连买私宅(商品房)装修时,都得注意别搞太 “中国风” 的设计,怕邻居觉得不尊重他们的文化。 反观马来族,虽然人口只占 15%,但这些年越来越 “主动”。他们通过宗教(伊斯兰教)把族人团结得很紧,还拿宪法里 “土著身份” 说事,在国会里第一个提出要增加马来族内阁席位,理由是 “人口比例上升了,政治代表也要跟上”。政府呢,为了平衡族群关系,对少数族裔政策倾斜,比如社区理事会、基层组织给马来族和印度族留固定名额,华人想参与反而得 “让位”。一来二去,华人在社区事务、政策制定里的声音就越来越弱了。 还有个现实原因:很多新加坡华人觉得 “融入西方才是高端、有竞争力”,比如穿西装、说英语、过西方节日,慢慢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华语、春节习俗)丢在一边。但少数族裔却很坚持自己的文化 —— 马来族保持着完整的族群组织,印度族通过种姓和宗教维系团结,反而在族群博弈中更有凝聚力。现在的情况是,华人人口增长变慢(新移民政策收紧,生育率低),马来族人口却在增长,政府又怕得罪周边马来国家,对马来族的诉求更重视,导致华人在教育资源、住房分配、政治代表权上都慢慢 “吃亏”。 打个比方,以前华人就像班里人数最多的学生,本来该有更多话语权,但老师(政府)为了照顾少数同学,规定 “你们不能太突出,得让着别人”,结果人数多的反而被边缘化了。现在华人发现,自己越不说自己是华人,在政府政策里越没人替自己说话,连组屋分配、社区事务都得 “迁就” 少数族裔,而马来族却靠团结争取到了更多利益。 这事儿挺值得琢磨:海外华人想融入当地没问题,但如果为了融入而丢掉自己的族群身份,会不会最后连 “说话的份” 都没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