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杜聿明指责孙立人救援不力,导致陈明仁的71军损失惨重,孙立人不服和杜聿明大吵一通。不久后,孙立人被夺去新一军的指挥权,改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官长官。 孙立人与杜聿明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最早有上下级关系,是在1942年。那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杜聿明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孙立人则是新38师师长。
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率部以少胜多,成功解救出被日军围困的七千多英军和记者,这场漂亮仗让他声名大噪。可杜聿明却对孙立人颇有微词,觉得他在战场上“不听指挥”,太过锋芒毕露。 孙立人留过洋,治军风格西化,讲究灵活应变;杜聿明出身黄埔,行事作风更传统保守,强调军令如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理念,就像油和水,怎么都融不到一块儿。到了东北战场,两人的矛盾更是不断激化。杜聿明主张稳扎稳打,孙立人却总想带着新一军主动出击,打几场漂亮的歼灭战。 那次争吵时,指挥部里的气氛剑拔弩张。杜聿明拍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孙立人!71军死伤那么多兄弟,你负得起责吗?”孙立人也毫不示弱,把军帽狠狠摔在桌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按你的打法才是贻误战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连屋外站岗的士兵都吓得大气不敢出。 被夺了兵权的孙立人,心里窝着一团火。曾经跟着他南征北战的新一军将士,看着老长官离开,眼眶都红了。有人偷偷塞给他一包家乡的茶叶,哽咽着说:“军座,我们等您回来。”孙立人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拍了拍士兵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而杜聿明这边,虽然暂时“赢”了这场权力争斗,可新一军没了孙立人,战斗力明显下滑。后来的几场战役,部队配合不默契,屡战屡败。看着战报上刺眼的伤亡数字,杜聿明坐在指挥部里,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沉默了很久很久。 孙立人和杜聿明的这场纷争,表面上是军事指挥的分歧,实则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权力倾轧的缩影。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将领们不能齐心抗敌,反而把精力耗在内部争斗上。这样的军队,又怎能不败?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党军队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也让后人看到,团结和信任,对一支军队来说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