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白色长廊尽头,302病房的门虚掩着,消毒水的气味里,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寂。63岁的陈大哥躺在靠窗的病床上,手术后近两周,床头的呼叫铃几乎没响过,因为无人可唤。 陪护椅始终空着,邻床家属进进出出的热闹,衬得他的床位愈发冷清。每天清晨,护士推着治疗车挨个查房,总会多问一句:“陈叔,今天感觉怎么样?”他总是强撑起笑容点头,独自咽下喉咙里的苦涩。早餐时分,病友们的床头柜上摆满了家人送来的粥品、点心,而他只能从保温桶里盛出前一天在医院食堂买的凉透的白粥,就着咸菜慢慢吞咽。 起初,临床的张阿姨总忍不住劝他:“给孩子打个电话吧,手术这么大的事,身边没个人照应怎么行?”陈大哥只是默默摇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望向窗外,轻声说:“孩子在外地打拼不容易,别让他们分心。”偶尔翻出手机相册,里面全是孙子的照片,他会对着屏幕上孩子的笑脸轻声絮语,仿佛这样就能驱散病房里的冷清。 隔壁床的王大爷一家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儿媳炖鸡汤时总会多带一份,悄悄放在他的床头柜上;孙子来探望时,也会蹦蹦跳跳地跑到他床边,奶声奶气地说:“陈爷爷,我给你表演背古诗。”这些细碎的温暖,像冬日里的暖阳,慢慢融化着他心中的寒冰。 住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大哥开始主动和病友们聊天,分享年轻时跑船的故事,教同病房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有一次,他甚至用手机视频,带着大家“云参观”自家院子里的桂花树。那些曾经被他藏在心底的往事,随着笑容一点点流淌出来。 出院那天,阳光正好。陈大哥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向病友们一一告别。王大爷塞给他一袋自家晒的橘子干,张阿姨叮嘱他按时吃药。走出病房的那一刻,他回头望向这个住了两周的地方,忽然发现,原来最寂寞的时光里,也藏着最珍贵的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