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拉松独热,篮足乒羽赛事却难成规模? 近几年,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发展,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都热衷于举办。相比之下,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赛事却没这么火热,这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举办马拉松,对城市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马拉松路线常贯穿城市地标与景点,像天津马拉松,选手能“一日看尽”天津之眼、解放桥等风光。通过电视转播和社交媒体传播,城市文化与魅力得以广泛展示 ,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篮球、足球赛事,虽精彩但场地相对固定,宣传范围和效果受限;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场地小,观赏性传播性更弱。 马拉松参与门槛低,几乎人人可参与,男女老少都能在不同组别找到自己的舞台,这能极大调动市民参与热情,增强城市活力。反观篮足赛事,对身体素质、技术要求高,普通人难上场;乒羽赛事虽上手不难,但组织大型赛事难度大,很难吸引大量人群参与,难以形成全民狂欢效应 。 从经济角度看,马拉松带动效应显著。一场马拉松能吸引大量参赛者和游客,拉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据统计,2024岳阳马拉松吸引约9万人次,带动综合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而篮球、足球赛事组织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乒羽赛事商业价值挖掘不足,难以吸引足够赞助与投资,对城市经济直接贡献有限。 当然,并非说篮足乒羽赛事不重要。辽宁城市男子篮球联赛、常州城市足球邀请赛等也在推动地方体育文化发展 。只是相比马拉松,它们在城市推广、全民参与、经济带动等方面稍显逊色。未来,若能挖掘这些赛事特色,降低参与门槛,创新商业模式,或许也能在城市体育舞台大放异彩 ,与马拉松赛事共同构建更丰富的城市体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