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陈景润是错的!”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清竟敢质疑我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为

“陈景润是错的!”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清竟敢质疑我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自证,他甚至放弃了自己80年代的哈工大学位,领着农村的400块低保,一钻研就是几十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偏僻村庄里,至今仍有人谈论着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主动选择退学回乡,从此过起了靠低保度日的生活,这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背后,是一个关于执着与偏执的人生诠释。   这位名叫刘汉清的年轻人,曾是村里人引以为豪的天之骄子,1980年,年仅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系,创造了村史上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年,全国录取率仅有8.4%,能考入这样的重点院校,无疑是含金量极高的成就,当年全村敲锣打鼓为他送行的场景,在许多老人的记忆中依然清晰。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大三那年,一本《哥德巴赫猜想》的专著彻底改变了刘汉清的人生轨迹,这个材料系的学生开始痴迷于数论研究,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数学研究中,起初,老师们还为他的钻研精神感到欣慰,却没想到这种研究逐渐走向了极端。   专业课程被他束之高阁,实验室里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和数学教室,在演算纸上写写画画,宿舍里,他的床头堆满了数学草稿,台灯经常亮到深夜,系主任三番五次找他谈话,他却固执地认为专业课程会耽误自己的"正经研究"。   这种偏执最终导致他的专业课全部挂科,即便学校给予重修机会,他仍选择了退学返乡,带着两麻袋演算纸,他回到了村里的老家,把西厢房改造成了研究室,从此,村里多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终日与数学公式为伴。   然而,追逐数学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89年,他将自己潜心研究的论文通过同学递交给海外数学家,却收到了否定的评价,后来他又向国内著名数学教授求教,得到的反馈是其关键推论缺乏证明,整个研究都是空中楼阁,这些打击非但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反而让他更加笃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生活的重担并未压垮这个执着的灵魂,每月四百元的低保金足以维持他的简单生活,省下来的钱都用来购买数学书籍,邻居们经常能看到他的窗户在深夜仍透着煤油灯的光亮,房间里堆积如山的演算纸见证着他孤独的坚持。   有趣的是,这位"数学狂人"在教导邻家小孩数学时总是神采奕奕,讲解起勾股定理来比专业教师还要投入,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够分享数学热情的时刻,也是他眼中难得闪现光彩的时候。   对于刘汉清的选择,村民们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读书读傻了,有人则认为他具有可贵的钻研精神,他的家人虽然心疼,却始终默默支持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儿子,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从不因外界的闲言碎语动摇,依然日复一日地把饭菜送到他的窗前。   时至今日,当年那个错过毕业证的决定依然让人扼腕叹息,那张在当下被视为敲门砖的文凭,在刘汉清眼中却不及一道数学题的价值,或许正如县里一位扶贫干部所说:"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念想,"虽然这念想看似不切实际,却是他生命中最真实的追求。   信息来源:“男子痴迷数论研究20年没人认可 如今靠低保度日”——中国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