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一考生高考744分,清华校长亲自登门拜访,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的手上,可谁知当校长和记者推开门看到这名考生时,全都当场傻眼了..... 2017年7月的一个午后,河北沧州吴桥县庞庄村,烈日炙烤着坑洼的土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带着一封烫金的录取通知书,领着一队记者,敲响了一扇吱吱呀呀的木门。 门缓缓推开,昏暗的土坯房里,一个瘦小的少年正低头帮母亲整理一堆破纸壳。墙上,密密麻麻的奖状在微光中闪耀。邱勇愣住了,记者们面面相觑——这破败的屋子,竟是全省理科744分状元的家? 少年叫庞众望,18岁,脸上挂着腼腆的笑。他接过通知书,手指微微颤抖。那一刻,土坯房里安静得只剩窗外知了的叫声。可谁能想到,这个笑容干净的少年,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时间倒回2007年,庞众望才8岁。那是个寒冷的冬天,村里的小孩裹着棉袄在雪地里疯跑,只有他缩在家里,守着母亲庞志琴。 母亲坐在轮椅上,双手布满针孔,正一针一线地绣花,攒钱给他治病。庞众望天生脊柱裂,出生时医生断言他活不过5岁。 可母亲不信命,挨家挨户借钱,硬是带着他四处求医。手术台上,幼小的庞众望咬紧牙关,母亲在门外哭到昏厥。 更糟的是,庞众望的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卧病在家,偶尔清醒时会抱着儿子喃喃:“望儿,你要争气……”一家三口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靠母亲微薄的刺绣收入和低保度日。 村里人背地里议论:“这家子,算是完了。”可庞众望不服输。他记得母亲常说:“人得往前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他学会了捡废品。放学后,他背着破麻袋,钻进垃圾堆,翻出塑料瓶和纸壳,攒下的钱悄悄塞进母亲的针线盒。 晚上,他在昏黄的灯光下做作业,墙上的奖状一张张增加,像是在跟命运叫板。 2017年高考前一天,庞众望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翻着一本破旧的物理书。母亲推着轮椅过来,递给他一个煮鸡蛋,笑着说:“考不好也没啥,咱娘俩还能捡废品过日子。”庞众望鼻子一酸,握紧拳头:“妈,我一定考上清华,带你去北京看天安门!” 高考那天,他走进考场,笔尖在答题卡上飞舞。684分的裸分,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的加分,744分!消息传回村里,街坊们炸开了锅:“庞家那娃,出息了!”可庞众望却没急着庆祝,他第一时间跑回家,抱住母亲说:“妈,咱有希望了。” 那年7月,邱勇校长登门的一幕,成了村里经久不衰的话题。记者们挤在狭小的屋子里,镜头对准庞众望和母亲。庞志琴坐在轮椅上,笑得眼角全是褶子:“我家望儿,从小就知道疼人。”庞众望却红了脸,低声说:“我没觉得家里哪点拿不出手,大家该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妈。” 进入清华大学,庞众望像一块海绵,拼命汲取知识。宿舍里,别人讨论新款手机,他却在啃专业书;周末,别人逛街,他跑去勤工俭学。 有人劝他接受社会资助,他却摇头:“我能靠自己。”本科四年,他拿遍奖学金,墙上的荣誉证书比家里土坯房的奖状还多。 2021年,他被保送直博,攻读精密仪器系博士学位。实验室里,他埋头钻研光网络信息感知,发表多篇SCI论文,拿下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次,导师拍着他的肩膀说:“庞众望,你是寒门里飞出的金凤凰。”他却笑笑:“我只是想让妈过上好日子。” 2023年,庞众望带着母亲搬进了沧州市区的新家。房子不大,但窗明几净,母亲终于不用再绣花到深夜。他还特意买了一台收音机,放在母亲床头——那是小时候家里最值钱的物件,如今成了温暖的回忆。 如今,庞众望已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研究成果被业界看好。他常回吴桥老家,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告诉他们:“别怕出身,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母亲庞志琴坐在轮椅上,逢人就夸:“我家望儿,是我的骄傲。” 那扇吱吱呀呀的木门,推开的是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庞众望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你是否也曾在困境中咬牙坚持?或许,属于你的744分,正在不远处等着你。 信源: 744分考上清华、入校时获校长接见的学子,如今怎么样了?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