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南墙才回头!叙当局首次与中方见面,帮沙拉向中国捎了一句话
自阿萨德政权倒台后,新上台的沙拉一直与中国保持距离,反而和美西方打得火热。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僵持后,碰了壁的叙当局似乎终于醒悟,首次与中国展开接触。
叙利亚新政权这次主动找上中国,说白了,就是“撞了南墙,感到痛了”。
当初沙拉刚掌权时,立场鲜明地选边站队,倒向美西方。对此,中国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继续维持“密切关注、但不干涉”的距离。
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明确:叙利亚的事务由叙利亚自己做主,我们尊重其主权,但如果真想与中国开展合作,就不能与国际恐怖组织有牵连。虽然话语不多,但该确立的原则都已明确传达。
但现实却给沙拉浇了一盆冷水。美西方表面上表示支持,实际行动中却尽是空口承诺。制裁依旧在继续,封锁也没有解除,就连战后重建援助都以“人权”为借口加以限制。
战后的叙利亚百废待兴,然而西方推行的那一套既耗费资金又旷日持久,沙拉很快意识到:追随美国的道路,走不通。
于是在本周一,叙过渡政府的外事负责人希巴尼在联合国与中方官员会面,直言不讳地表示:沙拉政权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想要“重新认识这位老朋友” 。
这番话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沙拉上台以来,首次在官方层面表达出向中国靠拢的意愿,标志着此前双方“彼此冷淡”的局面开始出现转变。
中方没有拒绝,只是平静回应:支持叙利亚实现和平、开展重建工作,但前提是——必须真诚打击恐怖主义,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认定的恐怖组织。这并非附加条件,而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中国不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也不干涉他国内政,但一旦涉及恐怖势力与地区稳定,便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这条红线不会因为沙拉的几句示好就放宽标准。若想合作,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否则再多的谈判都是徒劳。
事实上,中国采用这种策略已非首次。阿富汗、利比亚、缅甸,哪个不是起初对中国不够重视,后来才转变态度?正如所言——中国先以耐心等待,让对方冷静思考,再抓住时机展现自身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并非依靠军火或制裁,而是营造一种“你离不开我”的现实依赖。
你可以选择不与中国合作,但想要发展经济、开展基建、推动重建,就无法避开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也绕不开“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宏大布局。这就是现实,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如今沙拉有意转变态度,中方也不会让其轻易就坡下驴。这并非出于报复心理,而是要让对方“深思熟虑”:此番前来,是认清了现实,还是想脚踏两只船?一切都要看实际行动。打击恐怖分子这件事,既是检验诚意的试金石,也是开启合作的通行证。
中方不会急于将叙利亚拉入合作圈子,也不会立刻投入资金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但只要叙利亚彻底解决相关问题,该有的合作项目、投资机会自然会到来。这一切不取决于言辞,而取决于实际行动。
说到底,这既不是沙拉“求助于中国”,也不是中国“争取叙利亚”,而是大势所趋。就像如今美元泡沫难以支撑全球经济一样,美西方即便承诺再多,最终能够落地实施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项目。
叙当局需要明白:嘴上高喊“和平重建”容易,但能否真正走向中国,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扫清前行道路上的障碍。否则,中国会继续保持等待,不催促、不拒绝、不盲目介入。但一旦叙利亚做出正确选择,合作的大门永远敞开。
你如何看待叙利亚此次“转向”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