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个五一假期让荣昌政府和一部分网友极度兴奋一波,但是我却要提醒一下大家:警惕“感

这个五一假期让荣昌政府和一部分网友极度兴奋一波,但是我却要提醒一下大家:警惕“感动式治理”背后的情绪陷阱。 当一则“政府食堂紧急调货喂饱7000人”的新闻登上热搜时,社交媒体迅速掀起点赞狂潮,评论区充斥着“感动”“给力”的欢呼声。这种集体亢奋背后,折射出公众舆论场中典型的情绪化跟风现象——人们热衷于将复杂公共事件简化为“好人好事”的叙事模板,却忽视了事件背后更值得追问的治理逻辑。 一、情绪滤镜下的认知偏差 民众在传播此类新闻时,往往陷入三个思维误区: 1. 道德绑架式评价:将政府履职行为等同于“慈善施舍”,用“政府就该服务人民”的绝对化口号压制理性讨论空间。当有人追问“为何出现7000人临时用餐需求”时,反而被斥为“冷血”“不感恩”。 2. 幸存者偏差效应:媒体报道聚焦“成功喂饱”的结局,却选择性忽略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资源调配代价。就像某地暴雨后发放过期面包引发腹泻,但最初报道只强调“连夜发放物资”的温情。 3. 符号化狂欢:公众更关注“7000人”“食堂”等戏剧性数字和场景,却对常态化治理机制漠不关心。这种现象类似“悬崖村修天梯”引发全网喝彩,但无人追问为何长期存在基础设施欠账。 二、情绪裹挟的治理风险 非理性赞誉可能催生更隐蔽的治理危机: 1. 掩盖制度缺陷:某地曾因春运滞留数万人,政府“免费送餐”赢得掌声,却无人问责交通预案的严重失职。荣昌事件若因大型活动管控失误导致需求井喷,此刻的掌声反而会成为问责机制的消音器。 2. 扭曲资源配置:基层政府为博取舆论好评,可能将资源向“可见度高”的应急事件倾斜。就像某些城市热衷打造“网红民生工程”,却长期拖延地下管网改造。 3. 助长表演式行政:当“感动中国”成为政绩考核潜规则,可能导致“食堂喂饱万人”的应急特例被包装成常规操作,甚至异化为数字造假。某地疫情防控期间“日供万斤蔬菜”的宣传,后被揭发多数堆积腐烂即为前车之鉴。 三、突破情绪茧房的路径 破除“感动政治”的恶性循环,需要构建更理性的公共对话体系: 1. 媒体应避免煽情叙事:减少“雪中送炭”“暖心食堂”等情感渲染,转而用数据图表呈现物资调拨流程、成本构成及制度改进措施。 2. 公众需培养批判素养:面对“正能量新闻”,至少应该追问三个问题:危机源头是否可预防?应急成本由谁承担?后续是否有制度补丁? 3. 政府要建立双向沟通:主动公布事件调查报告,将舆论焦点从“喂饱多少人”转向“如何避免再发生”。深圳“5·26”暴雨事件后连夜召开问责发布会,即为良性示范。 真正的善治不在于制造“万人吃上热饭”的感动瞬间,而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让此类应急事件根本不必发生。当民众学会用审慎取代狂热,用追问替代赞美,社会治理才能走出“制造问题—解决问题—赢得掌声”的荒诞循环。毕竟,一个成熟的社会,不该把“食堂喂饱群众”当作功勋章,而应视其为反思治理短板的警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