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课只要一抬头,我们就知道讲错了......”2009年,16岁的王百洋以九省联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当初这个立志报效祖国的天才如今是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呢? 几乎在每个人小的时候,身边都会有几个同学,上课趴桌睡觉,下课嬉戏打闹,成绩却是十分的顶尖,这样的人往往被我们称为“天才”。 那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全身心的放在学习上,究竟会成为什么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王百洋用亲身实践给出了答案。 他的家庭十分普通,父母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家境也只是一般,可就是这样的家庭却成就了这个男孩。 其实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要感谢父亲王德昌,虽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只能打些零工,但闲下来的时候都会看书,各种方面均有所涉猎。 久而久之,家中的书越堆越多,这在小王百洋的眼中,就是最好的玩具。、 在父亲的熏陶下,年仅三岁的他不仅将常用字烂熟于心,甚至连一些大学生都认不全的生僻字都能够读出来。 这可真算得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此后的日子里,父子俩就成了最好的读友,王百洋的学识也开始变得渊博起来。 在同龄孩子看课文还要查字典的时候,王百洋已经能够读懂文章的内容了。 父亲虽然知道孩子有天赋,却没有刻意去培养,毕竟能够像童年那么快乐的日子确实不多。 在王百洋十岁那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一家人来到了大连,虽然还是在本省,但两地的教学方案还是有着较大差异。 接收王百洋的老师担心孩子跟不上,提出了个建议。 “百洋父亲,不然让孩子复读一年吧,免得根基不牢固,以后学起来会很累的。” 王德昌知道老师是好意,不过知子莫若父,他更相信自己的儿子可以做到。 不过口说无凭,出于对孩子负责,老师准备了一套卷子。 这原本是为了让父子俩死心,好循规蹈矩的走,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四年级的王百洋却是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答卷。 最终,王百洋成功以优异成绩跳了级,而这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开始。 在大连忙完事情后,一家人再次回到了哈尔滨,同样的问题再次放到了这家人的面前。 不出所料,王百洋再次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小学阶段,连跳两级,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而他却是成功做到了。 王德昌自然是明白方仲永的故事,自己的儿子虽然是个学习的料,但一定要适度。 在他的培养下,王百洋一步一个脚印,不止是成绩,就是在别的方面也十分优秀。 这样轻松的生活一直到了王百洋高三的时候,即使是他,也仍然对这个人生的转折点十分重视。 不过对于他来说,高考实际上就是走个流程,早在高中的时候,他就被保送到了北大,参加高考相当于只是给家人一个交代。 考试结束后,王百洋自信的估分700+,陌生人的眼里,这孩子实在是太嚣张了,但在熟人眼中,这就是一个事实。 果不其然,发榜那天,王百洋的名字高居榜首,成了难得一见的九省状元。 对于这件事情,他的数学老师并不惊讶。 “这孩子上课几乎不抬头,只要一抬头,所有老师都害怕。” 原来,王百洋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对于题目有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老师讲的对不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前面这一说法。 王百洋进入北大后,因为成绩优秀,又被美国的高等学府看上了。 走之前,不少人都担心他会像那些海外游子一样,一去不回,但王百洋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 “我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的。” 数年时间过去了,很多人都快忘了这个天才,以为他忘记了自己的本心。 事实上,王百洋早已回到了中国,并为我国的物理科研发展添砖加瓦,这才是我们眼中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