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两院院士?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毕

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两院院士?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在科研生涯中,20世纪60年代,面对氯喹抗疟失效、疟疾肆虐的状况,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负责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任务。她带领团队查阅大量中医典籍,收集民间方药,经过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以青蒿为主攻方向。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改进提取工艺,经不懈努力,于1971年10月获得对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成功分离提纯出青蒿素,1973年又发现疗效更佳的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成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治疗首选方案,据WHO报告,2000 - 2015年疟疾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她因此荣获诸多荣誉,如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本土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共和国勋章” 、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她未能当选两院院士的原因,据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选标准倾向:中科院院士评选传统上更侧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屠呦呦的研究偏应用,虽社会效益巨大,但学术认可度方面可能受限。 论文与学术影响力:青蒿素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集体攻关成果,成果多以团队名义发表,屠呦呦个人论文数量及国际化展示不足,而院士评选常以个人学术履历为核心指标。 集体与个人贡献权衡:青蒿素是集体协作结晶,虽屠呦呦是关键人物,但院士评选需明确个人贡献,“集体成就中的个人定位”在评审中易引发争议。 年龄与评选时机: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已85岁,院士增选倾向仍在科研一线、能持续贡献的学者。其主要成就集中在数十年前,后续科研活跃度可能不符近年“持续影响力”标准。 个人背景与学术圈层: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这些在传统评选标准中不占优势。且她性格低调,不善交际,很少参与学术活动,缺乏学术圈层支持。 制度设计局限:院士评选依赖同行推荐和学术圈层支持,屠呦呦长期专注特定领域,参与学术团体活动不广泛,在评选体系中缺乏足够“背书” 。65周岁以上候选人推荐门槛高,需6名或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4人来自申请学部。 历史背景影响:青蒿素研发处于特殊历史阶段,项目具保密性质,早期文献记录不完整,影响后期对其个人贡献的追溯评估。 屠呦呦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团队在艰苦科研条件下,发现青蒿素这一拯救无数生命的抗疟良药,为全球抗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其贡献举世公认。 然而,却因种种评选标准、制度设计及历史因素等,未能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实在令人惋惜和不平。 相比之下,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更凸显出国内评选体系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她的成就不应被这些外在因素遮蔽,她无疑是科学界的璀璨巨星,其贡献早已超越任何头衔,值得被历史铭记、被世人敬仰。

评论列表

低头礼白云
低头礼白云 1
2025-05-03 10:10
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住就一定要是院士? 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