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存为毛泽东做饭11年,1971年毛泽东亲自安排:你去给美国人做饭

浅笑渡春秋 2024-12-28 09:09:07

毛泽东居然给厨师起外号?还叫“亲王”!

于存,这位毛泽东的御用厨师,陪伴主席整整11年。

要知道,中南海的规矩是厨师轮岗3年,可于存却能“破例”长期留任,甚至成为中美外交的“秘密武器”。

一个厨师,怎么成了主席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又是什么让他从饭桌走向国际舞台?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懂得分寸,却不失个性”的厨师,毛泽东离不开他

于存刚上岗时,紧张得要命,毕竟给主席做饭不是小事。

但他很快发现,毛泽东并不是个喜欢摆架子的人,甚至主动祝他“旗开得胜”。

这样的“放权”,让于存能自由发挥,但他从不越界。

他没把自己当成“御厨”,而是个普通人,做饭也从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大餐”,而是朴实无华的“粗茶淡饭”炸土豆饼、麻辣牛肉,甚至是玉米和红薯。

这一切,不仅满足了主席的口味,也让他感受到一种简单的“烟火气”。

毛泽东对他信任有加,但这并不代表于存没有挑战。

比如那次毛泽东吃鱼被卡住鱼刺,保健医生都劝他别再做鱼了,可于存坚持改进,把鱼刺一根根挑干净。

换个厨师,可能早就退缩了,但他敢于承担责任,而且总能做到最好。

毛泽东离不开这种既有创意又懂得分寸的厨师。

二、“外交大厨”的养成,不止是厨艺,更是主席的眼光

1971年,毛泽东突然安排于存给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做饭。

这不是简单的“掌勺”,而是政治任务。

毛泽东显然知道,饭桌外交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于存的任务,是用一桌好菜让美国人“服气”。

基辛格吃火锅时,直接问于存“你去过美国吗?”于存回答“工作忙,没时间。”老布什问他有没有兴趣去美国,他淡定地说“当然愿意”。

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就像是毛泽东教出来的。

主席不只是教他做饭,还教他看世界。

于存后来频频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外宾的餐桌上,被赞为“外交大厨”。

这一切,离不开毛泽东的慧眼识人。

三、主席的“人情味”,让于存突破3年限制

中南海的规矩是厨师轮岗3年,但黄子云接手后,毛泽东的食欲越来越差,最后只能把于存调回来。

为什么是他?因为毛泽东不仅喜欢他的厨艺,更看重他这个“人”。

毛泽东对于存的关心,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

他曾劝于存多学点文化,因为“你不可能跟我一辈子”。

毛泽东甚至给于存起外号叫“亲王”,逗他是“西哈努克亲王”。

别以为这是随口一说,这种玩笑反映出毛泽东对他的亲近和信任。

一个厨师,能成为主席的“心腹”,靠的不只是手艺,还有一种难得的“人情味”。

于存的故事,既有他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毛泽东的信任。

主席看重的,从来不只是一个厨师的技术,而是他的态度、个性和对生活的理解。

于存的11年,不仅见证了毛泽东的日常,也让人看到饭桌上的大国智慧。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