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人们太惨了,天灾人祸不断,能生存下来的真是少之又少

文史详谈 2023-07-22 09:27:52

《三国演义》的第十二回中,继续讲述北方的事情。徐州在北方双雄的夹缝中生存,这北方双雄就是曹操和吕布。这一回中,曹操在和吕布在不停地打仗,没再想着去徐州报杀父之仇,这才给了徐州暂时的喘息之机。

其实,这时的北方还有一个庞然大物,那就是袁绍,他可是比曹操和吕布都要强。曹操也是在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北方的诸侯后,才有了和袁绍一较高下的实力。在小说的第十二回时,距离曹操和袁绍的决战还有六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里,曹操正在快速地崛起。

在这一回里,曹操又得了一员猛将——许褚。但在描写这些大英雄的同时,小说的作者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情:“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意思是说:发生了蝗灾,地里的粮食被吃尽了;粮食短缺,粮价飞涨,竟然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

有人常说,《三国演义》里充满了虚构和编造。但上面所记的这件事情,就是人吃人的事情却是真实的。因着战争、瘟疫、地震、蝗灾和旱灾等接连发生,东汉末年的中国,人口急剧减少,很多人都没有从这些灾难中活过来。

东汉末年,生命急剧消亡的时代

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统计,在东汉中期的时候,全国有6000万多人口;但到了公元205年时,全国的人口已锐减至约1572万左右,并且还在继续减少着。也就是说,在50多年的时间里,全国的人口减少了4500万左右。

这样的一个时代,生存和活命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远在黄巾起义之前,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事情。公元155年,曹操出生的那一年,距离黄巾起义还有29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春天,司隶和冀州发生了饥荒,人民相食。

饥民

这是因饥荒引起的灾难,与此同时,瘟疫也来凑热闹,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公元162年,陇右诸羌叛乱,朝廷出兵讨伐。然而朝廷派出的这支部队,行军途中就损失惨重,没有了战斗力,原来是因为军队中起了瘟疫。最终,由于这突如其来的疫病,该支部队直接减员达到三至四成。

同时,地震也频繁地发生。公元177年至黄巾起义爆发的公元184年,几乎每年都有比较强烈的地震发生。每次发生地震,都会死伤无数。

身处季风气候区的中国,水旱灾害的发生更是家常便饭。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东汉末年的时候也不例外。水旱灾害之后,又常伴随有蝗灾、饥荒和瘟疫,以及人们的死亡。

这样的一个时代,真可谓是民不聊生。民间的忍耐力也达到了极限,到了公元184年的时候,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但黄巾起义也阻止不了灾害的愈演愈烈。反倒是因着黄巾起义,又有了更多的战争,更多的人走向了死亡。

生命变得如此脆弱,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带走。当时的大诗人曹操写了这样一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绝非是无病呻吟,而是那时的人们真实的心声。

同样是曹操,他在《蒿里行》中更直接地写出了当时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灾难面前,人人平等,连皇帝家里也要挨饿

公元194年前后的这场饥荒,就是记载在《三国演义》第12回里的这场饥荒,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就连生活在宫中的百官和后宫,也不再衣食无忧,而是吃野枣、野菜来充饥。

粮食短缺

皇帝家里都是如此,民间的疾苦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很多人,都记载了这些惨烈的灾难和死亡。

身为名医的张仲景,其家族也无法躲过瘟疫等灾害的收割,死了很多人。张仲景曾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思是说:我的那个大家族,在建安年间,死亡了三分之二,得了伤寒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在当时权力最大的曹操这里,他的两个儿子也见证了这一幕幕的人间惨剧,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凋零。曹植曾写过一篇名为《说疫气》的文章,内中写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他的意思是说:公元217年的瘟疫,使得家家户户都有死人,有的家族更是因此而被毁灭了。

曹植的兄长曹丕对这一场瘟疫,也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曾这样说道:“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疫疠多起,士人凋落。”意思是说:在瘟疫之中,亲人和好友多有受害的,很多人死在了瘟疫中。与曹丕交好的建安七子中,竟有五位都死在了公元217年的瘟疫中: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袁绍的军队没有了粮食,军士们以桑葚来当食物。而更多的人连粮食也吃不到,只能“人相食”。人吃人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白骨委积”:吃的剩下的人的骨头,堆得满地都是。

蝗灾,粮食减产或绝收

《三国演义》的第十九回中,记载了刘安杀妻的故事。刘备逃难绝粮,投宿在了刘安家中。刘安想款待刘备,竟把妻子杀了。刘备也知道,这灾荒年月,哪能得到什么肉呢。他就问刘安:这是什么肉啊?刘安说:这是狼肉。刘备听他这样说,才放心吃了,以为是他打猎得来的。但天亮以后,刘备无意中发现了刘安妻子的尸体,才知道昨天吃的是人肉。

这个故事虽不见于史书,但考虑到当时普遍的饥荒和“人相食”,它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真实性。在那一个人吃人的年代里,刘安很可能会杀妻,把妻子的肉当做食物。

想想这是多么惨无人道的一幕啊。但比起历史的真实,刘安的故事还是太含蓄和克制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远比那个故事更残酷。

历史,不忍细看。

饥饿、死亡与道德的沦丧,以及其后的精神家园重建

两汉尊崇了儒家,慢慢开始了以孝治天下,也十分注重人的道德和品行。东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中就有举孝廉。但东汉末年的天灾人祸,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道德惨剧——人相食,彻底打破了儒家精神所给人营造的那个心灵家园。一个政权的危机,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时也同步地表现在精神和道德层面。

因着这些惨剧,到了汉末三国,儒家在精神市场的竞争力就越来越不行了。于是,道家和道教开始兴盛起来。从黄巾起义到之后的魏晋玄学,以及再往后的炼丹和长生术等,都表现出了道教的努力,希望能为乱世的人心开出药方来。

魏晋名士

而为了避免人相食的惨剧再次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实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家祖冲之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实学”领域的经典《水经注》《齐民要术》《肘后备急方》等,也诞生于这个时期。

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儒家在面对这个乱世时的无力和无效,为佛教的流行和推广提供了契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佛寺众多。华夏的精神文明,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动荡和冲击,也迎来了一次大变革的机遇。

人吃人的现象在东汉末年长期而广泛地存在着,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族群心理。长时间的灾难和大规模的死亡,使得人们越来越看重食物和钱财,生存的危机意识被刻写到了基因里。也因为这样惨烈的死亡,中国人真知道了“多子多福”的重要性,也真实地渴望着和平与安定。

但在人相食的人伦惨剧中,我们对他人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不再相信别人,好像只有自己是可以相信的。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爱,被很深地破坏了。而要把它修复起来,却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需要成百上千年。因为这一幕幕人相食的惨剧,在此后的历史中仍不时发生着。

信任的破产

汉末三国的确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惨剧迭出、灾祸不断的时代。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活下来真成了一件无比艰难和需要莫大幸运的事情。笔者虽然也很佩服那些英雄,但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时代来穿越的话,我绝对不会选择这个时期。因为如果选择这个时期来穿越,更大的可能是,我穿越回去就挂了,而且挂得还很惨,很可能是死于瘟疫、地震、饥荒、战争,甚至是被人吃掉。

也许可以有另一种想象。如果让东汉末年的人来选择一个时代,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你选好了就可以穿越到那里,那么他们会选择哪个时代呢?

他们一定会选择那个衣食无忧、彼此相爱的时代。而这样的一个时代,也是我们应该选择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