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晚清同治年间,有个翰林得了个实缺,在外省当了几年县官,挣了点钱后,仕途也没有进步

晚清同治年间,有个翰林得了个实缺,在外省当了几年县官,挣了点钱后,仕途也没有进步空间了 ,便回了老家会稽。 李文博早年是个正儿八经的翰林,熬到同治年间,好不容易谋了个县官实缺。外省当官几年,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手里攒了点钱。可清朝那时候官场水深,县官听着体面,其实升迁难如登天。他干了几年,瞧着上面没啥盼头,索性收拾包袱回了绍兴会稽老家。回乡后,他本想着靠着积蓄养老,儿子再考个功名,光耀门楣,谁知这念头却成了祸根。 清朝科举是多少人挤破头的独木桥,李文博儿子却是个考运不佳的主儿。连考几次,连个秀才都没捞着,更别提举人了。李文博看着儿子没出息,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自己好歹是翰林出身,丢不起这脸啊。加上手里有点银子,又有当年同窗在官场混得不错,他脑子一热,就动了歪心思——花钱买功名。一万两银子砸下去,换个举人头衔,多划算的买卖! 李文博找了个旧日同窗,这人据说在科举圈子里有点门路。两人一拍即合,银子送出去,功名似乎就在眼前。那年月,科举舞弊不算啥稀罕事,有钱有关系,多少人暗地里都这么干。李文博想着自己小心点,绝不会出岔子。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家里那个老实巴交的仆人。这仆人办事倒是勤快,就是嘴上没个把门,收钱的时候随口提了句“收据”,这话传出去,立马成了把柄。 “收据”这俩字一出口,等于给李文博的计划判了死刑。收据是啥?明摆着交易的证据啊!这事很快传到地方官耳朵里,再加上科举的事向来敏感,查起来毫不手软。李文博父子还没来得及辩解,就被抓了个正着。一万两银子打了水漂不说,还落了个科举舞弊的罪名。那年头,科举作弊可是重罪,朝野震怒,李文博父子直接被下了大狱,家产也被抄了个干净。 李文博原想着给儿子铺条路,结果却把整个家族拖下了水。清朝抄家可不留情,田地、宅子全没了,老婆孩子也跟着遭殃。曾经风光一时的翰林之家,转眼成了人人唾弃的笑柄。儿子别说功名,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至于李文博自己,狱中日子不好过,熬了没几年就一命呜呼。这一家子的衰落,快得让人咋舌,可细想想,又不全是意外。 李文博这事,咋看是他自己作死。贪心不足,又没管住手下人,活该栽跟头。可往深里说,这也跑不出晚清那套破烂制度的影子。科举是唯一的出路,可考场里多少猫腻?没钱没势的寒门子弟累死也难出头,有点家底的就想着走捷径。李文博不过是这大环境里的一员,失败了才显得特别惨。换个角度,他要真成功了,估计也没人会多嘴。 晚清科举舞弊多得数不过来。买考题、替考、贿赂考官,啥招都有。同治年间,朝廷管得松,地方官也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别捅太大篓子,大家都乐得装糊涂。李文博这案子爆出来,其实是运气差,撞上了枪口。比他聪明的,早把银子花得悄无声息,功名到手还落个好名声。这种事多了,科举的公平性早没影了,寒门学子苦读十年,不如人家一袋银子来得快。 李文博背后,还有晚清官场的烂摊子。他当县官那几年,肯定没少见识贪污受贿的路数。回乡后,他敢干这事,说明他早习惯了这套玩法。人性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利字当头。他不是啥大坏蛋,就是个普通人,想给自己儿子谋个前程。可这点私心,碰上官场那潭浑水,立马就翻了船。晚清官场就这样,谁都想捞一把,谁都怕摔死,挣扎来挣扎去,淹死的倒不少。 李文博这故事,放到现在看,也挺接地气。花钱买路的事,哪朝哪代没见过?晚清科举那套东西,表面上是选人才,其实早成了权钱交易的场子。李文博的失败,不光是他个人的教训,也是那时候制度烂透了的缩影。他要是没那么贪,或者运气好点,没准还能混过去。可惜没如果,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摔下去就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