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中 丹萨替 约1267年 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及马头明王像
此铜鎏金像为拍卖上出现过的最为精美的丹萨替造像之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与其随侍马头明王共立处同一莲台,之间为一个吉祥宝瓶。观世音菩萨以柔美的三折姿站立,手持一物,其中莲花盛开,另一朵莲花则绽放于观音左肩。马头明王盘腿安坐于观音身侧,大腹便便,面容英勇,神采飞扬,提醒著观者:在密宗的语境中,忿怒尊所示并非凶神恶煞,而是神圣的佛教护法之无上力量与无尽慈悲。
此像与尼泊尔造像传统紧密相连,佐证著闻名遐迩的纽瓦尔艺术家曾参与丹萨替寺第一座辉煌的吉祥多门塔「Tashi Gomang」的伟大营造。丹萨替的大殿中,八座佛塔巍然矗立,每塔皆有 2000逾尊鎏金佛像,成为西藏史上最恢弘的艺术奇蹟之一。此尊造像正生动地呈现著壮观无比的丹萨替吉祥多门塔独特而极富魅力的深奥图像,以及以近乎完美之品相而流传至今的登峰造极的造像工艺。
1208 年,纽瓦尔艺术家们应其直贡寺创建者吉天颂恭仁钦贝(1143-1217 年)之邀前来其寺,领导西藏第一座吉祥多门塔的建造。仁钦贝亦为丹萨替寺创寺祖师之一,将重任委託予纽瓦尔大师摩尼跋陀罗以督造一座其构建的金光灿然的圣山,幻现密宗本尊胜乐金刚之坛城如天宫,环绕于2800 尊神祇之中(Proser 及 Czaja 编,《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2014年,页29)。此像展现尼泊尔造像的诸多特徵,由红铜合金铸造并施以厚厚鎏金。各色宝石镶嵌著各样珠宝饰物。人物身形柔美,优雅玲珑,正是尼泊尔造像所为人喜爱之曼妙灵动。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藏一尊十三世纪尼泊尔观音立像(图 1),二尊相近处令人赞叹,身形塑造、珠宝及堆褶天衣皆如出一辙。
马头明王憨态可掬,如矮小的精灵,活灵活现。而将马头明王与观音并列而造,为丹萨替寺独有的图像学创造之一例证。这一样式与早期印度记录相符,而后马头明王于七世纪中期前便已成为密宗中的一位本尊(Buswell 及 Lopez,《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2014年,页1179)。马头明王最终成为重要的观想本尊,因而在绝大多数的西藏艺术中,呈现为摄人心魄的忿怒相神祇。这尊造像亦成为对这一主题之独特而和谐的呈现,无比珍罕。
藏传佛教神祇之艺术形象之创造几乎皆依循某一具体文本典范,然而丹萨替之吉祥多门塔却独一无二地依一位创寺祖师之观想愿景而兴造。在其直贡寺,吉天颂恭仁钦贝愿将尊师帕木竹巴(1110-70年)之圣物安置于辉煌的胜乐金刚坛城之顶。这座宏伟构造的多重神祇体系呈现诸多大乘佛教及金刚乘佛教之传承,除此语境外或不会如此相邻而列,构成被描述为「坛城之坛城」的吉祥多门塔。最终,八座灵塔实现了仁钦贝的初始的构想。
一份十三世纪时对直贡与丹萨替之吉祥多门塔之记述,令此尊造像之题材以及在灵塔之原本位置得以清晰确知。此旧档描述观音手持纯淨莲花,而马头明王则手持短杖(Czaja,《Medieval Rule in Tibet》,2013年,卷一,页527)。此造像原应位于吉祥多门塔面西之第四层,自左侧烘托著中央佛陀像。第四层造像再现八大菩萨之天宫眷属,每一尊皆有随侍,分别位于四面中央佛陀之两侧身旁。
可能与此尊造像同出自第一座吉祥多门塔此层之例,则有一尊除盖障菩萨与欲帝明王造像,以及另一尊金刚手菩萨与不动明王造像(分别为西令印社拍卖,杭州,2016年12月17日,拍品3800,以及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23151号)。此尊Speelman珍藏之观音与马头明王像无比珍罕,身形展现出鲜有可比的柔美风格,硕大宝瓶亦华丽细緻。上述三尊造像所展现之工艺水准,更胜于诸多丹萨替寺此后一百五十年间其他灵塔之菩萨与协侍造像(可参考金申,《智慧无限:合缘堂藏金铜佛像》,2011年,编号144-7;黄春和,《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北京,2016年,页167及385;Estournel,2020年,图27,73,108,277 & 322-4;或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8717,44480,49410 & 56989。)
尺寸:高 27 cm
来源:香港邦瀚斯2025年亚洲艺术拍卖《八秩·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