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转自协和群里一位参与4+4选拔的校友的发言:“爬楼,快快分享几点。其一是对很多群的一个观感,You are entitled to your opinion, but you are not entitled to your facts.太多时候的争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怼。咱们是经过良好科学、医学训练的人,这种错误不是很应该。就你们的问题说说几个Facts:
1. 与传统八年制比,4+4没有占什么便宜。大家都在八年结束时按成绩毕业,多半有MD,这是事实。
2. 传统八年制与4+4的毕业生都要做规培(相对于美国的Residence)再加专培(相当于某科的fellowship),谁都跑不了。4+4同学没占任何便宜。我送到协和的学生4+4毕业生都在苦苦地做住院医呢,一个例外都没有。这也包括了吵的最大声的5+3+3,其实他们也没吃亏啊,甚至因为早进入临床还占点儿便宜呢。
3. 4+4入学考试有相当严格的笔试、面试。笔试模仿MCAT, 数理化生物的题目不容易的,我的四个北大相当优秀的学生都竟然相继栽在了笔试,压根儿没面试机会。面试环节也相当严肃、请的专家水平很高,很负责。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学生在面试环节出现了专家意见分赞成、反对两大派激烈对峙,结果协和居然愣是为了这一个学生加一次面试,请了七个临床主任副主任参加(我因为避嫌,不能参加);我当时挺感动于母校老师对学生的诚恳和爱心。
4. 4+4究竟有没有收到一流的孩子呢?我无法评论所有的同学,但是作为最大生源的北大,几乎每一个孩子我都了解,而且他们毕业后一直与我联系非常密切,其中有的有的甚至从他们高中就开始培养,至今已经有十二十三年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大送给协和、交大医学院4+4的不折不扣是一流人才。平均水平高于本群。比如: 我送到协和、交大医学院的学生每年至少一个北大生命科学院本科生最高奖"沈同奖"得主、总人数里一半多是当年生物奥林匹克化学或生物金牌、北大心理学院的并列第一、五四奖得主、等等。北大送出去的的确是本科毕业生中的最厉害尖子。他们到了协和、交大依然高歌猛进。2023、2024年的头两届毕业生里北大去的同学囊括了协和前几名,包括最高奖"校长奖"(恰巧,2023周雅轩和2024张楚珩两个都是我的学生,哈哈)、GPA的最高分(其中胡圣懿来自北地质)、科研文章数量质量,等等。同时,我们送到交大医学院的4+4也了不得,张哲、高维通、陈如月都是才华横溢的孩子,到了交医还是一路开挂。
5. 咱们传统八年制的确很牛,人才济济,状元就好几个。半辈子下来无论行医、科研、创业、投资都值得自豪。但是真的不要太自以为是,做"九斤老太"。时代进步了,孩子也随之进步。现在这些孩子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通识教育、交叉领域、国际视野、科研能力和成就、口头和书面深度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对人文社科的成体系的训练、爱心、对医学的热爱(即使在中国中国大环境对医生不那么友善的情况下)...等等,平均来说都超过我们。他们中的佼佼者,比我们中的佼佼者要优秀。这是真心话。和我们比,他们唯一的弱点在于不如我们皮实、皮糙肉厚、韧性强。
6. 我对网上炒得火热的董同学的确没有任何了解,不能做评论。但是退一万步说,即使她是个失败的例子,那就能否定协和、否定4+4了吗?这什么逻辑啊?要说招生,别忘了北大是招了令_计划为非作歹的儿子的;清华招生主任前不久被逮捕,现在六任主管在受审查;人大的招生主任干脆被抓了;但是北大清华人大的各院系和项目没改变对吧?。。。如果协和招生真有问题,那该查该罚的一定严肃处理;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打死协和、4+4项目全部啊。
7. 协和、交医4+4刚刚没几年,还在尝试和调整。但是美国的4+4可是常规,挺成功成熟的呀。我不理解、困惑的是为什么这事儿就注定在中国一定一定做不好、并不该做呢?我赞成美国的体系可以在百花齐放中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一朵花(没说大一统),在中国有极少的几个试点慢慢尝试-纠偏 trial and error 多好啊,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