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国军少将刘昌义率部投降日军,卫立煌认为事情不简单,就他对刘的了解,投日不可能,就对副官说:“先不要对外宣布刘昌义是汉奸,我先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果然,时隔不久,葫芦里的药终于放出来了。 刘昌义这人,背景不简单。河北高阳人,早年投身军旅,算得上是个有故事的老兵。他先是在冯玉祥手下混,进了洛阳军事学校,后来当了冯的联络员。那时候,冯玉祥跟蒋介石掐得厉害,蒋冯战争打得火热,刘昌义被冯派去当新兵师师长,直接跟蒋的中央军干仗。结果冯玉祥败了,刘昌义的部队也散了,他干脆跑天津隐居去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了东北,冯玉祥在张家口搞了个抗日同盟军,拉刘昌义出来当第四十六师师长,召集旧部跟日本人对着干。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刘昌义在张家口组织义勇军,玩起了游击战,后来被国民党第一战区任命为豫北游击总队司令。 1940年,事情到了关键节点。那是在河南温县附近,日军调了两万兵力,外加一万多伪军,铺天盖地围剿刘昌义的部队。刘部打得弹尽粮绝,饿得前胸贴后背,压根没法突围。眼看全军覆没就在眼前,日军那边派人来劝降,许了一堆好处:保留部队番号,还给钱给粮,待遇优厚得让人眼红。刘昌义跟几个心腹合计了一下,觉得硬拼是死路一条,不如先假装投降,留住这点家底,等机会再翻盘。部下里有人不乐意,觉得这招太冒险,搞不好真成汉奸了。但形势比人强,最后大家咬牙同意了。 刘昌义“投降”的消息传出去,外面炸开了锅。不少人骂他是软骨头,觉得国军又多了一个卖国贼。可卫立煌听到这事,却没急着下结论。他跟刘昌义打过交道,知道这家伙脑子活,不是那种轻易低头的人。他琢磨着,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就决定先按兵不动,暗中盯着瞧瞧。果然,没多久,日军派人来点检刘部的时候,刘昌义瞅准机会,带着部队反戈一击,一下干掉六百多个日军,然后迅速撤了。这手漂亮的反杀,把日军打得措手不及,也让卫立煌松了口气。 事后,卫立煌赶紧给刘昌义请功,蒋介石也挺满意,把刘部扩编成暂编十五军,刘昌义顺理成章当了军长。这场假投降,真反击,成了抗战里一段有名的佳话。刘昌义靠着这股机灵劲儿,不仅保住了部队,还狠狠摆了日军一道。不过,这只是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片段,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到了1944年,暂编十五军在跟日军的拉锯战里伤亡惨重,番号都被撤销了。刘昌义被调去当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但基本没啥实权,算是赋闲了。抗战胜利后,他也没消停多久。1949年,国共内战到了白热化阶段,汤恩伯在上海战役里拉他出来当救火队员,任命他为淞沪警备副司令兼51军军长,守苏州河北岸。四万多部队听他指挥,听着挺风光,可刘昌义心里清楚,这活儿就是让他当炮灰。 5月23日,解放军对上海发起总攻,汤恩伯见势不妙,脚底抹油跑了。刘昌义一看这架势,守下去就是死路,干脆下决心起义。5月24日,他派人联系解放军,带着四万多守军投了过去,接受和平改编。上海解放的脚步因此加快了不少,他也算干了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义没被冷落,捞了个全国政协委员的头衔,还当了民革上海市委会委员,算是平稳落地。晚年他过得低调,1994年病逝,活了89岁。回看他这一辈子,从抗日的游击司令,到假投降反杀日军,再到内战里带着部队起义,确实挺精彩。 刘昌义这人,没啥花里胡哨的光环,但每一步都走得挺实在。1940年那次假投降,乍一看像是叛徒行为,可细一琢磨,完全是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他不是那种死磕到底的硬汉,也不是见风使舵的小人,就是个有点脑子、会变通的普通军人。卫立煌能看出他的“葫芦”不简单,也不光是因为了解他,更多是战场上磨出来的直觉。 再说1940年那事儿,当时抗战正吃紧,日军势头猛得很,国军这边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像刘昌义这样带着几千人马的将领,粮草一断,部队就得散伙。假投降这招,虽然听着不光彩,可在绝境里保住实力,还能反咬一口,确实得有点胆子和心眼儿。放到今天看,这种操作可能争议不小,有人会觉得他是英雄,有人会说他投机,反正仁者见仁吧。 后来上海起义那段,也挺能看出刘昌义的性格。汤恩伯跑路,他没跟着乱跑,也没死扛到底,而是瞅准时机带着部队投了过去。这步棋走得稳,既保住了自己,也没让手下人白白送命。比起那些打到最后满盘皆输的将领,他这种选择至少有点人情味儿。 总的来说,刘昌义不是那种教科书里的大英雄,但也不是啥负面人物。他就是个在乱世里摸爬滚打的军人,靠着点小聪明和韧劲儿,走完了自己那条路。1940年的“葫芦”也好,1949年的起义也罢,都是他根据形势做出的判断,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理想,就是想活下去,顺便干点有意义的事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