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梁子算是结下了!”河北一男孩考试考了98分,被妈妈质问剩下的2分去哪了,男孩气

“梁子算是结下了!”河北一男孩考试考了98分,被妈妈质问剩下的2分去哪了,男孩气不过,来到刚出生不久的二宝跟前理论,男孩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妈妈的双标行为引起他的不满,网友:自古世子之争都是残酷的! 2025年11月的河北唐山,供暖刚开始的房间里带着暖意,7岁的周辰轩攥着数学试卷站在卧室门口,98分的红笔批注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他看着母亲李芳正蹲在婴儿床前换尿布,指尖划过弟弟周辰逸的小脚时,嘴角还带着笑意——那是他考满分时都少见的温柔。 周辰轩的书包侧兜还别着上学期的满分奖状,边缘有些卷边,那是他最珍视的东西。 自从弟弟出生后,母亲总说"你是哥哥要懂事",但他不懂为什么给弟弟冲奶粉时母亲会哼歌,而自己写错一个偏旁就会被要求重抄课文。 "这次怎么又丢分?"李芳接过试卷的语气带着不耐,手指敲在应用题的步骤上,"这么简单的计算也能错?" 周辰轩盯着母亲毛衣袖口的起球,突然想起上周弟弟打翻辅食碗时,母亲笑着说"宝宝还小"。 眼眶发热的瞬间,他转身走向婴儿床,床垫上散落着弟弟的安抚奶嘴,像散落的星星。 "你才出生就有新玩具,我考98分却要被骂。"周辰轩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指悬在弟弟挥舞的小手上,最终落在婴儿床的栏杆上。 监控记录下这一幕:他模仿母亲哄弟弟的语气,却带着明显的哽咽,"你拉臭臭,妈妈都夸可爱,我写错字就说粗心......" 李芳举着手机的手停在半空,镜头里大儿子的背影显得格外单薄。 她想起周辰轩第一次抱弟弟时的紧张,想起他把舍不得吃的巧克力放在婴儿枕边的样子。 此刻试卷上的红叉与婴儿的啼哭重叠,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很久没认真看过大儿子的眼睛。 这个场景其实是二胎家庭的典型困境,2023年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调查显示,63%的二胎家长无意识中对老大更严苛,45%的老大表示"父母对弟弟妹妹更有耐心"。 上海某小学的心理咨询室里,类似周辰轩的案例每周都会出现——他们用优异成绩争夺关注,却在父母的双标中逐渐沉默。 更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细节,周辰轩对弟弟称"你妈"而非"咱妈",这个微妙的称谓变化,暗示着他对母爱的认知错位。就像2024年浙江那起事件,姐姐在作文里写"妈妈的怀抱是妹妹的专属",与周辰轩的控诉形成跨时空的呼应。 周辰轩的质问,像一面镜子照出二胎家庭的情感盲区。 视频在家长群引发震动后,李芳翻出周辰轩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4月20日的记录刺痛了她:"弟弟哭妈妈马上抱,我发烧39度妈妈说'多喝水'。" 字里行间的克制,比哭闹更让人心碎。 家庭咨询室里,心理医生指出李芳的"责任转移"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老大懂事,所以忽视了他的情感需求。" 当她试着蹲下来与周辰轩平视,第一次认真听他讲试卷上的解题思路时,男孩眼里闪过的光,让她想起他刚学会走路时扑进怀里的温度。 当父母用"懂事""优秀"为老大贴上标签,用"还小""需要照顾"为老二编织保护网,中间的情感天平早已倾斜。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该成为懂事的牺牲品。" 教育的本质不是挑剔分数的瑕疵,而是看见孩子眼中的期待。 周辰轩在婴儿床前的委屈,不是对弟弟的嫉妒,而是对母爱的渴望——那些被省略的拥抱和被简化的沟通,比试卷上的2分更值得关注。 真正的成长,始于父母放下"你是哥哥"的预设,蹲下来听听孩子未说出口的委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里确认: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