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4年,90岁的齐白石雇了辆三轮车,兴高采烈地来到徐悲鸿家里。刚下车,看到门

1954年,90岁的齐白石雇了辆三轮车,兴高采烈地来到徐悲鸿家里。刚下车,看到门旁几个大字,齐白石顿时浑身颤抖,泪流满面。临走时,又让人搀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才肯离去。

齐白石与徐悲鸿关系很好,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足见二人关系深厚。

齐白石曾多次提起:“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二人初次见面是在1929年。

当时,徐悲鸿是北平艺术学员的院长,他听闻齐白石的大名,想要聘请齐白石来学校当教授。

然而,当他提出自己的来意,齐白石却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教书的工作。

然而,徐悲鸿却不甘心,此后又多次拜访,齐白石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任教了。

那么,齐白石一开始为什么不愿意来呢?

在民国那个动荡的年月,教育还不普及,文盲在当时遍地都是,所谓国学大师也只是凤毛麟角。

就拿齐白石本人来说,他只上过半年的学,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老先生担心,自己的所思所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颇为踌躇。

徐悲鸿表示:您老不用教课,只教画画救下了!

听到这句话,齐白石才放下心来。

然而,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齐白石老先生年龄太大了,普通人站在三尺讲台上尚且有体力不支的时候,何况一个老人呢?

为此,徐悲鸿想了很多办法,夏天买电扇,冬天升炉火,一切以齐白石的身体为优先考量。

除此之外,他还给齐白石配了一辆“专车”。

遇到恶劣天气,徐悲鸿就会派出马车,将齐白石接到学校。

然而好景不长,齐白石遭受了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攻击,老先生受不了这个气,就辞掉了教授的职务。

不过,他和徐悲鸿的关系却一直保持着。

两人之间可谓是惺惺相惜。

齐白石画出一副自己满意的作品,就会寄给徐悲鸿让他欣赏,而徐悲鸿呢,会寄给他丰厚的稿酬。

一来二去,在徐悲鸿的家里,收藏了许多齐白石的作品。

俗话说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望着这些画,徐悲鸿有了一个打算:何不让他出版,流传于世呢?

徐悲鸿说干就干,他写信给出版社,询问能否出版齐白石的画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马上帮齐白石交了出版所需的费用。

直到画集正式问世,齐白石才知道消息。

从此,二人来往更为密切。

1938年,齐白石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此时的齐白石,已经74岁高龄,他担心万一自己发生意外,孩子无人照看,便找到徐悲鸿托付后事。

然而,齐白石万万没有想到,徐悲鸿竟然先他一步,撒手人寰。

1953年,徐悲鸿离世,两位老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徐悲鸿的亲属大多觉得,齐白石老人年纪也大了,如果让他得知噩耗,搞不好就会发生意外,因而封锁了这个消息。

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两位老人惺惺相惜,又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首先露出破绽的是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

有一天,她去看望齐白石老人,期间老人谈起,为什么徐悲鸿直到现在都没来看他?

廖静文强忍悲痛,声称自己的丈夫出国去了。

齐白石不置可否。

又过了一段时日,老人骑上三轮车,打算去看看老朋友。

到了地方之后,他抬头望见一块大匾,上书“徐悲鸿纪念馆”。

一瞬间,齐白石如遭雷击,他愣住了。

纪念馆,为何要纪念?难道,徐悲鸿已经。

这个可怕的念头,伴随着老人的泪水,敲击着齐白石老人的内心。

他挣扎着跪倒地上,磕了三个头,方才转身离去。

要知道,齐白石比徐悲鸿年龄大很多,按照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晚辈去世 ,长辈是无需行礼的。

然而对于齐白石来说,徐悲鸿不仅是他的忘年交,也是自己落魄时,为他打开一扇大门的恩人。

所以,这一跪,他跪的心甘情愿。

徐悲鸿去世后,天下再无一人,懂得欣赏齐白石的画作。

其实,这样的知音,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但是,近代以来,国事颓废,民众为了生计奔波劳碌,这样的感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里有一个问题:当亲人逝去,我们要不要将事情告诉他的亲友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仅就徐悲鸿与齐白石而言,齐老似乎应该有知情权,没能送好友最后一程,是他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