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查处违规出租难以治本##城市的口碑成为了司机诈店的买单者#】五一假期就在眼前,旅游消费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近日,北京日报记者发布暗访调查,指出违规出租车司机停车揽客,“套路”游客现象:一些司机拉上游客后,谎称目的地交通管制,拉着游客去附近胡同乘坐黄包车,或是去吃“地道老北京”餐馆,说辞一致,仿佛拿了相同“剧本”。
业内人士介绍,这些司机的行为行话叫“诈店”,“司机拉乘客上车后,推荐去消费的店或者景点,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协议”。
司机“诈店”,满口“地道”,实际上却是在挖城市形象的墙脚。游客沦为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而城市的旅游口碑成为了司机和商家失德行为的买单者。
需要注意的是,诈店等问题并非近来出现的“时疫”,而是积重难返的“顽疾”。
去年4月,重庆部分火锅店与出租车被曝联合宰客,火锅店主通过返点的方式给司机报酬,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对多家火锅店做出行政处罚,多部门集体约谈相关餐饮主体、出租车公司以及部分出租车司机;去年6月,央视曝光“鼓浪屿宰客一条龙”,对此厦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整治排查。
每次相关事件被曝光,都引发广泛争议,当地有关部门都去“重拳出击”,可这条灰色产业链为何还是屡斩不断?
因为,以罚代管难以根治问题。舆情汹汹时雷厉风行,风头一过就故态复萌,让行业的乱象止于对个案的查处,选择性无视日常监管失位、缺乏法条支撑执法等痛点、难点,这又怎能保证可以长效维护当地的形象与口碑、捍卫消费者的权益呢?(撰文|主编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