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明珠“不用海归”的言论掀起的讨论热潮,涟漪不断。这场舆论交锋,看似是对用人观念的争论,实则暗藏着许多值得深挖的社会议题。我也想结合当下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个别媒体和所谓的舆论领袖,为了博取流量,刻意放大争议点,把原本正常的企业用人观点,扭曲成非黑即白的对立矛盾。这种操作不仅误导公众,还容易加剧社会认知的撕裂,实在不可取。 其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站在企业家的立场去看待人才招聘这件事。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创造价值,用人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发展。纵观这场争论,真正在商海摸爬滚打的企业家们大多保持沉默,反倒是一些远离企业实际运营的“评论家”吵得热闹。毕竟,企业需要的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创造效益的人才,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光环”。 再者,拿当下的海归群体与老一辈归国科学家相提并论,实在有失偏颇。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奉献和成就堪称民族脊梁。而如今的海归群体规模庞大、背景复杂,简单地一概而论,显然不客观。 董明珠的言论,只是格力的用人倾向,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界。中国市场广阔,企业类型多样,有不同用人标准很正常。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海归人才,大可不必因为个别言论而焦虑,是金子总会发光,广阔天地自有你的舞台。 不可忽视的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海归因利益诱惑,泄露国家机密,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还有些人打着“海归”旗号,实则在国外上的是毫无含金量的“野鸡大学”,空有学历头衔,却无真才实学,这样的“注水”履历,又怎能让人信服? 最后,在人才选拔上,企业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国内培养的人才,还是海外归来的学子,都应一视同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标准。当然,对于真正出类拔萃、能为企业带来创新和突破的顶尖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也无可厚非。 这场关于用人的讨论,或许能成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人才观念上的不足,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识别人才、用好人才,让每一份才华都能得到应有的绽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