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关于对华关税的言论再次引发关注。其一方面宣称"对华关税或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又强调"不会降至零",并抛出"美方才是定规矩的一方"的强硬表态,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折射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层困境。中国外交部"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回应,既展现了战略定力,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唯有摒弃霸权思维,建立平等互惠的对话机制,才能打破僵局。
从经济逻辑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本质上是"自损八百"的负和博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令美国企业损失超1.7万亿美元市值,普通家庭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中国通过产业链调整和市场多元化有效对冲了冲击,而美国却陷入"通胀加剧—加息抑制—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这种双输局面印证了中方"关税战没有赢家"的论断。
美国政客的反复表态暴露其战略焦虑。从贝森特"两到三年达成协议"的模糊表态,到特朗普"非零和博弈"的矛盾说辞,反映出美国既想维持技术霸权,又难以承受"脱钩"代价的困境。中国连续6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超30%,拥有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这种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决定了任何国家都无法单方面"定规矩"。
中国提出的"平等、尊重、互惠"三原则具有现实意义。RCEP生效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步伐坚定。在此背景下,美国若继续采取"极限施压+选择性合作"的策略,不仅难以达成协议,更可能错失发展机遇。正如进博会、消博会展现的开放姿态,中国始终为良性互动保留窗口,但对话的前提必须是相互尊重。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经济秩序从不是某个国家单方面制定的游戏规则。多极化世界需要基于规则的合作,而非强权主导的胁迫。中美作为最大经济体,理应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这需要美国真正放下"教师爷"身段,在取消不合理制裁、停止科技封锁等实质行动中展现诚意。唯有如此,才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