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它泡水,能把胆结石,连根拔起 我们的胆囊就像一个储存胆汁的 “小仓库”,胆汁帮助消化食物,维持身体正常的消化功能。然而,当胆结石出现时,这个 “小仓库” 就会出问题,引发疼痛、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那么,胆结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与两大关键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 “滞”,这里的 “滞” 主要指肝胆气滞和胆汁瘀滞。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胆主通降,肝胆相互协作,共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当长期情绪抑郁、焦虑,或者精神压力过大时,肝气容易郁结,疏泄失常。肝气郁滞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汁在胆囊内瘀滞。胆汁瘀滞时间久了,其中的成分就会逐渐浓缩、析出,形成结石。患者常常会感到右上腹胀满不适,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 第二个因素是 “浊”,胆结石与湿热内蕴、痰浊凝结密切相关。 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偏爱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还喜欢饮酒,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与体内的湿热相互搏结。湿热和痰浊随着气血运行,流注于肝胆,影响胆汁的清利,使得胆汁变得浑浊。浑浊的胆汁更容易发生成分沉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胆结石。这类患者通常会有口苦、恶心、舌苔黄腻等症状,右上腹疼痛常伴有胀满感。 了解了胆结石的成因,调理方案也就有迹可循。 分享一张针对胆结石的方子,源自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方子:茵陈,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郁金,柴胡,枳壳,大黄,白芍,甘草 。 这个胆结石方子的加减,供大家参考: 疼痛剧烈 —— 加延胡索、川楝子 恶心呕吐 —— 加姜半夏、竹茹 腹胀明显 —— 加厚朴、大腹皮 湿热较重 —— 加栀子、黄柏 气虚体弱 —— 加黄芪、党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