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喜欢看旧书旧刊。偶尔看了2018年第一期的《随笔》,翻了翻,发现发表出来的几乎都是关于书的文字,没有直接源于自然的东西,没有直观的感受性的东西,都是将资料史料钩沉以后就古人或者逝者的言论文字所做的勾连而已。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章开始崇尚这种关于文字的文字,而失去了第一驱动力,也就是关于作者在自然世界中的第一手感受的东西。 一些人一味在知识点上卖弄流连,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不是其鲜活的思想,而只是看设计了多少知识点、设计了多少生僻的既往人物和文字。 他们往往并非真有所感,而多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在书本和书本之间扒出资料形成文章,发表了便算是万事大吉。不传达感情,不在乎读者有没有读下去的兴趣,味同嚼蜡。和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人生感受没有任何关系,温度是零。 很多人爱写关于书的书。无他,因为只有一流的作者才多写甚至只写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书。 长期以来形成了在早晨对着电脑写东西、表达、将头一天间或出现的幻想的片段写成文字的习惯,这个习惯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楼上的生活,即使是早晨起来走到外面也照旧看不见日出的生活。所以干脆就利用早晨起来的时间往往还挂着窗帘,对着电脑倾诉……我相信如果自己住在山村里,住在乡下,住在森林边上,住在任何一个不是城市的地方,早晨都是不可能这么心安理得地坐在拉着窗帘的黑屋子里的——过了夏至稍微远一点以后早晨起来打字的时候键盘就开始不清楚了,甚至越来越需要开开台灯了——自己怎么会这么断然地一天又一天地将大自然在早晨的瑰丽与妩媚拒之门外呢?因为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城市里的早晨除了雾蒙蒙的灰尘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只好作罢,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面,于意淫般的想象里获得虚幻的满足。 周六,骑车回来,吃了饭,还有时间。没有像周一到周五那样马上到电脑前写文章,而是在圆桌这里看看书,写写笔记,改变一下既往一成不变的作息。这种改变让人有自由的感觉,久违了,这样在自己家里自由地坐着看书和思考的时光。 要写的文章基本上写完了,难得地从写作状态之中走了出来。也没有在骑车旅行中,也没有回保定,还用上了很长时间都不用了的钢笔。只是往里面滴了几滴清水就可以用了。 写作使人忙碌,无暇社交,无暇在群里说废话,把一切时间都给了写作,剩余的就都是吃饭睡觉了,甚至也没有了这样坐定了看书的时候。 曾经喜欢用衣服的标牌、车票、门票作书签,不知不觉中这个爱好就淡了。甚至完全消失了。并非喜欢了什么高大上的正规书签,仅仅是因为远离了读书的生活,因为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