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相亲市场真的越来越魔幻了。 刚看到位家长给儿子列的择偶标准,堪称现代版"六不娶",看完我手里的奶茶都不香了。 第一条就透着门道,不要有弟弟的姑娘。这算盘打得我在珠穆朗玛峰都听见了,生怕扶弟魔拖累自家。第二条父母没退休金的不考虑,养老压力明码标价。第三条身高165以下颜值不过关的pass,基因优化意识挺强。第四条规定月薪不过万免谈,家庭经济双保险。第五条卡死25岁门槛,这是要精确计算最佳生育期?最后连亲家年龄都要管,生怕亲家变成养老负担。 站在婚恋市场角度,这些标准倒也算条理清晰。但感情真要拿Excel表格来筛选吗?我认识对恩爱夫妻,女方月薪六千但理财有方,男方父母务农但身体硬朗。过日子不是做项目,哪能处处严丝合缝。现在年轻人被物质焦虑逼得,谈个恋爱跟上市公司并购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婚恋市场确实流行量化标准。某婚恋平台数据显示,90后择偶时62%会考虑对方父母养老情况。但把条件定得太死,可能错过真正合适的人。见过把择偶标准从A4纸写到毕业论文长度的,最后反而被个"不合格"的收服了。 说到底,婚姻是合伙开公司,但更是共同写诗。硬件条件要考量,软件适配更重要。门当户对固然稳妥,但灵魂共振才是长久秘诀。你们怎么看这种精确到厘米、卡死年龄的婚恋观?评论区聊聊你的见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