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媒称白宫已开始物色新国防部长,白宫称物色新国防部长是假新闻。这起“物色新防长”

美媒称白宫已开始物色新国防部长,白宫称物色新国防部长是假新闻。

这起“物色新防长”的罗生门事件,本质上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权力博弈、信息控制与制度漏洞的集中爆发,折射出官僚体系内部的信任危机与媒体生态的深刻畸变。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剖析:

一、丑闻发酵与信息战的双重绞杀

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群聊门”已非孤立事件——这是其任内第三次被曝光不当处理机密信息,前两次分别涉及阿富汗撤军计划泄露和俄乌冲突情报外流。此次泄露也门空袭细节,直接威胁到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士兵安全。更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披露的聊天群包含12名非政府人员,其中3人是军工复合体游说者,形成“机密信息→利益集团→政策套利”的灰色链条。五角大楼内部调查显示,2024年此类非授权信息传播事件激增170%,暴露出国防部保密制度的系统性失效。

白宫对NPR报道的“假新闻”定性,与事件时间线形成微妙冲突:4月20日《纽约时报》曝光丑闻,21日NPR报道换防长传闻,数小时后白宫便以“资金审查”相威胁。这种“丑闻曝光-紧急灭火-媒体施压”的操作模式,与2018年特朗普政府打压《华盛顿邮报》如出一辙。国会研究服务局数据显示,近五年联邦政府对公共媒体的资金削减达43%,NPR的2025财年预算已被冻结,这种“预算武器化”实质是对新闻自由的制度性压制。

二、官僚体系的责任空心化困境

赫格塞思的留任本身就是美国政治“责任豁免”的典型案例:2024年因撤军混乱导致87名美军伤亡,他成为越战以来首位未被追责的国防部长;2025年初因误判朝鲜核试验引发东亚局势动荡,却获总统公开力挺“保持战略定力”。这种“免死金牌”源于两党共识的崩塌——共和党需要其强硬鹰派形象拉拢军工选民,民主党则忌惮更换防长引发国安团队动荡。布鲁金斯学会民调显示,68%的军方高层认为赫格塞思“不具备危机处理能力”,但参谋长联席会议保持集体沉默,暴露文官控制军队原则的异化。

事件背后更隐藏着军工复合体的深层影响:赫格塞思任内推动的9100亿美元国防预算中,32%流向其前雇主洛克希德·马丁等五大承包商,此次泄露的也门行动恰涉及雷神公司的新型导弹测试。当国防政策沦为利益输送工具,机密泄露就从个人失德演变为系统性腐败——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现,2023年以来23起重大信息泄露事件中,19起涉及承包商关联人员。

三、真相市场的崩塌与信任危机

白宫将NPR报道斥为“假新闻”的24小时内,出现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1. 数据矛盾:五角大楼发言人承认“正在评估所有高级官员的履职情况”,与白宫“完全信任防长”的表态形成裂口;

2. 资本联动:报道发布后,雷神、洛马等军工股逆势上涨2.3%,暗示市场提前知晓人事变动可能利好订单;

3. 国际连锁反应:德国防长当晚紧急取消访美行程,北约内部对美军指挥体系的信任度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点。

这种“选择性真相”的政治操作,正在摧毁美国民主的信息基础设施。皮尤研究中心显示,仅23%的公众相信政府能“准确通报国家安全事件”,这一比例比2016年暴跌41个百分点。当“假新闻”标签从政治攻击工具异化为信息管控手段,制度性的纠错机制——如国会听证会、独立调查——均陷入瘫痪: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已14个月未召开公开听证会,创1975年以来最长纪录。

四、制度性病灶的深层暴露

此次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美国政治三个深层矛盾的集中显现:

- 文官体系的逆向筛选:赫格塞思作为毫无军事经验的前电视评论员,通过“政治正确”快速晋升,折射出“旋转门”机制下专业能力让位于意识形态的怪象;

- 保密制度的技术滞后:依赖Signal等加密软件却缺乏监管,暴露美国在数字时代情报管理的笨拙——英国军情六处2023年已实现机密信息“动态水印+生物追踪”技术;

- 媒体监督的财政绞杀:NPR的资金7%来自联邦拨款,这种“半官方媒体”定位使其在政府施压下尤为脆弱,与1987年《公平原则》废除后商业媒体的娱乐化合谋,共同造成公共信息的荒漠化。

历史正在重演: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尼克松政府同样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媒体,最终导致总统辞职。当前的不同在于,数字时代的信息碎片化让真相更易被操纵——当62%的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算法茧房正在将政治丑闻消解为碎片化的“吃瓜事件”。赫格塞思的去留或许只是表象,真正的危机在于:当国防安全可以被利益集团的私人群聊定价,当媒体监督需要用预算存亡来博弈,美国的民主问责制已在“旋转门”与“信息战”的夹击中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