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在此次关税博弈中的核心立场体现为三个维度:首先是对等反制的法律逻辑。针对美方4月7日提出的50%新关税威胁,东大于4月10日启动84%的精准反制措施,覆盖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8。这种“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回应,既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又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形成制度性威慑。其次是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纵深。东大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14.7%,转而通过RCEP强化与东盟的产业链协作,2024年对新兴市场贸易额同比增长12.7%。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有效分散了关税冲击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 从经济基本面观察,东大展现出更强的抗压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4%,消费对GDP贡献率稳定在65%以上。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工资增长机制,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为应对关税战构筑起坚实缓冲带。在关键资源领域,稀土出口管制与黄金储备增持形成双重防御,既保障战略产业安全,又削弱美元信用体系的施压能力。 国际协作网络的建设彰显东大智慧。60国留学生群体在复旦大学的专题研讨,既是对东大立场的理解支持,也是全球青年参与经贸治理的生动实践。东大持续扩容的自贸试验区网络,将海南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缩减至70项,这种“以开放对冲压力”的策略,赢得欧盟等经济体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战略协同。多边机制中的主动作为,包括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方违规关税,形成规则层面的道义优势。 面对关税战背后的全球经济秩序重构,我认为东大选择既非被动防御也非激进对抗。4月18日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稀土管制背景下仍保持85%产能利用率,印证了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信心。这种“斗争中有合作、对抗中含机遇”的辩证思维,既捍卫了国家经济安全,又为全球产业链重塑提供了东大方案。当前形势下,任何国家的贸易政策都需在保护主义与开放包容间寻求平衡,而东大正通过制度型开放探索这条道路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