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位公子得了风湿病,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整天瘫卧在床上。被派去取药的小长工偷懒,随便折了几条桑树枝煎药,李公子竟然能下地走动,病全好了。
东汉末年隆冬时节,南阳城外的李家庄里出了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李员外家独子患了一种怪病,整日瘫在黄花梨雕花床上,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抬不起来,到处求医。
可将城里所有有名的名医看过后,开了不少药,像乌头汤、桂枝汤等等,药渣子在院里堆成小山,但少爷的膝盖还是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
这天管家揣着铜钱正要出门抓药,抬眼看见门外三尺厚的积雪,走起路来脚底板直打滑,看样子去往20里外的药铺怕是天黑都赶不回来。
管家缩着脖子往村口走,粗布鞋踩在雪窝里咯吱作响,路过老槐树时,忽然想起前些日子药铺伙计说过,药材不过是些晒干的草木根茎。
想起这事时,他仰头正好看到老桑树枝桠间缠着些灰褐色的藤条,不知道怎么想的,索性从折了半筐带回家,药铺也不去了,折完就回家。
不过,对于这事,管家心里也没谱,灶房煎药的砂锅咕嘟响时,他后脖颈直冒冷汗,生怕东家看出破绽。
谁料3天过去,卧床半年的少爷竟能扶着床沿站起来了,李员外摸着山羊胡子连说神医,管家却吓得夜夜做噩梦。
他隔三差五偷摸去折桑树枝,有回差点撞见巡夜的家丁,慌得把半筐枝条全倒进茅房,就这样提心吊胆过了一个多月,此时少爷居然能绕着回廊散步,面色红润得像是换了个人。
等到开春头场雨过后,药铺张大夫挎着药箱上门,老郎中看着活蹦乱跳的少爷,惊得药箱摔在地上。
管家只得硬着头皮带他去看那棵老桑树,二人踩着泥泞摸到树下,这才发现那些藤条压根不是桑树枝,树上拇指粗的茎秆上缀着卵形叶片,根须像蛛网似的扒在树皮上,分明是另类寄生。
当这事传到城里医馆,坐堂的老先生翻遍《神农本草经》,在犄角旮旯里找到段记载:"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安胎。"原来这寄生在桑树上的藤条,祛风除湿的效力比人参还灵验。
后来人们管它叫"桑寄生",《金匮要略》里治风湿的方子也添了这味药。
要说这桑寄生,冬天采来药效最足,掰开茎秆能看到红褐色的芯子,配上杜仲、牛膝熬成汤药,喝上七八天,膝盖里的寒气能散个七七八八。
李家庄那棵老桑树后来被药商围了栅栏,枝桠上绑满红布条,说是沾了公子哥的福气,倒是管家还在厨房当差,每逢下雪天就盯着桑树发愣,生怕再折出什么要命的玩意儿。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因“桑树”而得名的一味中药——桑寄生 ——蚕桑科普系列(6)——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