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1年,毛主席为周总理访苏回国接风,为何却“拂袖而去”?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上更是波谲云诡,美苏之间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在这种局面下,毛主席等领导人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上更是波谲云诡,美苏之间的斗争也日趋白热化。

在这种局面下,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方方面面都非常谨小慎微,即便是一些小细节上对广大干部也是务必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1961年10月,出席苏共22次代表大会的周总理提前回国。

事实上,这场谈的并不愉快的会议其实在我党代表团出发之前就已经被毛主席和周总理预料到。毕竟,此时的中苏之间关系愈发的紧张,苏联也单方面撕毁了合约,召回了专家。

只是这次参会的情况似乎比预想的要更糟糕一些。

而毛主席则亲自到机场去给周总理接风,并且表示要请大家吃面条。结果没想到刚进餐厅,看到眼前一幕,毛主席忽然脸色一沉,转身离去不吃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此次周总理的出国参会说起,新中国成立后,莫斯科方面起初对北京非常重视,积极推动和中方之间的外交合作。尤其是经历了东北亚的一场朝鲜大战后,双方关系再上一层楼,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层次更高的战略合作。

毛主席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全球可能会长期处于美苏较量的局面中,为了能够改善中国的外部关系,避免陷入被孤立的处境,中国决定积极和苏联开展合作,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多。

但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快速提升,苏联的态度短时间内便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调整了外交政策,北京和莫斯科的关系开始快速回暖。

苏方还在联合国上全力帮助新中国重获国际社会合法席位,使得中国正式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上,赫鲁晓夫还亲自访华,并且在工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大力支持中国。

虽然这些支持都是有偿的,但这对于工业技术极度匮乏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能少走很多年弯路。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赫鲁晓夫推动双方合作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希望借此来稳固地位。

而在莫斯科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他的态度也迅速转变。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提出双方开展合作,在中国南方建一座长波电台,苏方甚至表示愿意提供大多数资金,建成后两国可以共同使用。毛主席意识到此事看似是中国占了便宜,其实是苏联别有用心,因此提出中方提供大多数资金,但所有权必须归中国所有,这件事也因为双方的互不让步没有谈妥。

后来同年7月,苏方又提出打造所谓的“联合潜艇舰队”。毫无疑问,苏联是害怕中国真正强大,想着以此来控制中国,同时也是阻挠中国科技的发展,这显然又是在耍心眼,中方表示拒绝。

此后,苏方开始彻底翻脸,甚至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公开站在印度一方,指责中方破坏和平,完全颠倒了黑白。

1960年7月,赫鲁晓夫直接单方面叫停了两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大量苏联专家撤离中国, 257个科技项目叫停。

尽管如此,中方依然致力于改善双方关系,并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1961年10月苏共准备召开第22次代表大会,为了营造和平的良好氛围,中方选择派出代表团列席,周总理作为代表团领导还是出发了。

结果没想到大会上风波不断,郝鲁晓夫先是公开批评阿尔巴尼亚,认为该国“不听话”。周总理提出不同看法,主张大家应该化解矛盾,保持团结。

结果苏方直接开始批评中国方面,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周总理果断决定回国。

在莫斯科发生的一切,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心知肚明,因此在机场见到周总理后,直言总理工作很辛苦,不免寒暄一番,并表示要为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接风洗尘,请他们吃面条。为此,毛主席还特意让工作人员给周总理的面里多放点儿油水。

当时,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经济很困难。作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本人,心有戚戚然,也更是以身作则。即便是他本人也都在一直吃素食,许久没有碰荤腥了。也正是因此,工作人员考虑了一下,于是自作主张地把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几位主要领导的素面全都换成了肉丁面,还准备一桌子菜。

可等到主席进餐厅后看到这一切后,当即变了脸色,说了句不吃了,转身就走了。如此一来,接风宴也就此作罢。

经此一事,工作人员才意识到毛主席有是深远的忧虑的。一顿饭表面上看没什么,但如果其他干部也纷纷效仿,那么奢侈浪费和大吃大喝的风气肯定就刹不住了。

以小见大,正是秉持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有着朴素作风才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也只有保持本色才会行远自迩臻于至善,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