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军军歌》的旋律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词如战鼓般震撼人心,这首诞生于1950年的战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它的经典性不仅在于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更在于它完美地凝结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精神气质——那种将悲壮与豪迈、牺牲与荣耀融为一体的复杂情感。 从音乐本体分析,《志愿军战歌》采用了进行曲式结构,四二拍的节奏模拟行军步伐,铜管乐器的使用营造出金属般的质感。作曲家周巍峙巧妙地将西方进行曲形式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军事歌曲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副歌部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重复,形成强烈的号召力,使这首歌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作品范畴,成为动员整个民族的声呐。 歌词创作同样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概括力。麻扶摇创作的歌词没有停留在战争场面的简单描绘,而是抓住了"跨过鸭绿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通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描写,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高度凝练地表现出来。"中华好儿女"的称谓,既突出了参战者的英雄形象,又暗示了这场战争的全民性质。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保"字(保和平、卫祖国、保家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战争的意义链条,从国际主义义务到爱国主义情怀再到家园守护,构成完整的价值认同体系。 历史语境赋予了这首歌不可替代的经典地位。1950年的中国刚刚走出百年屈辱,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志愿军军歌》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转折点,它既是出征的号角,也是民族的宣言。通过这首歌,中国向世界宣告了"站起来"的决心,也向自己的人民传递了信心和勇气。歌曲中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正是积贫积弱民族面对强权时最珍贵的品质。 《志愿军军歌》的经典性还体现在它超越时代的传唱度。七十余年来,这首歌从未离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每逢重大历史纪念场合,它的旋律总会响起。这种持久的影响力源于歌曲成功地捕捉并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某些永恒的元素——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对家国的忠诚。当新一代中国人唱起这首歌时,他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确认自己与那个英雄年代的精神联系。 从美学角度审视,《志愿军军歌》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实现了崇高美的完美表达。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前者指向数量的巨大,后者指向力量的强大。这首歌同时包含了这两种崇高:通过"跨过鸭绿江"的壮阔场景表现数量的崇高,通过"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决心表现力量的崇高。这种崇高感不是来自对战争的赞美,而是源于对弱小民族反抗强权、捍卫尊严这一行为的礼赞。 当代重听《志愿军军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力量。在和平年代,这首歌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的艰辛;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它又成为民族自信的一种表达。它的经典地位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削弱,反而会因历史的沉淀而愈加稳固。真正的经典艺术作品总是如此——它既属于它诞生的时代,又超越时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志愿军军歌》正是这样一首能够穿越时空,持续向每一代人演说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