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若要评比一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三星堆文明的出土,绝对名列前茅。
距今约4800-3100年的三星堆文明,是中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

镇馆之宝: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局部)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青铜器,与同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出土的青铜器相比,不但铸造技术不同,器型和组合形式更加迥异,引发人们的诸多猜测。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神秘的信仰体系,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三星堆出土的颇具有颠覆性的青铜祭祀礼器,成为有力地挑战中原中心论的实证,证明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属中华文明核心起源地,揭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已出土青铜面具中最大的一件
自1934年以来,三星堆遗址断断续续、长达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惊喜不断。
尤其是1986年出土的包含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神面具在内的为数众多的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玉器、象牙等文物,至今观之仍令人赞叹不已。

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据称这是三星堆所出土青铜人头像中,唯一一件出土时完整覆着金面具的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专家推测或与古蜀国“蚕丛纵目”的传说相关,反映的是古蜀人对“千里眼”“顺风耳”神力的崇拜。
高达2.62米的青铜立人像,或是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至高无上的“大祭司”,印证了古蜀人“巫祭一体”的社会结构。
残高3.96米的青铜神树,是目前已知青铜时代最高大的单体树木造型文物,且与《山海经》中“扶桑树”“建木”记载高度吻合,或为“登天之梯”,体现的是古蜀人对太阳神的崇拜。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2号坑出土青铜太阳轮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2号坑出土的戴冠纵目青铜面具
然而,三星堆文明考古发现的一大遗憾是,至今未发现可解读的文字系统,导致人们对其认知仍难以有大的突破。三星堆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至今成谜。
正是因为三星堆出土文物有太多未解之谜,近年来网络上也流传着许多颇具迷惑性的谣言,其中之一就是“三星堆不敢再挖了,再挖神话就变成历史了”。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是说三星堆文明来自遥远的外太空,是外星人带来的。

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神兽,与3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2号坑出土的青铜尊口沿,一起拼合成一件青铜神兽顶尊跪坐人像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号坑出土的竖披发青铜人像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是古蜀人在吸收借鉴了源自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象征的是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三星堆研究专家、广汉学者白剑认为,三星堆文明最有可能为来自山东省的有缗氏所创造。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4号坑出土的铜扭身跪坐人像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青铜兽首冠人像
有缗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古代部落,发祥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卜集镇的缗城堌堆。
有缗氏本是少昊的后裔,长期生活在古大野泽畔,临水而居。夏朝时,将这片土地划拨给舜的儿子季釐作为封地,于是正式有了有缗国的称谓。
“缗”,最初是指先民的钓鱼绳,还是丝的一种,这表明有缗氏懂得养蚕缫丝,这两样技能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有缗国最终被夏桀攻灭。即将亡国时,有缗氏首领迅速动员,号令全族撤离。
白剑在《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谜三星堆文明》一书中指出:
有缗氏全族人沿着黄河西进,辗转至岷江江畔,后又南拐进入蜀地。
有缗氏先是在岷山暂居,并且把这座山叫“岷”山,这是因为“岷”和“缗”两个字同音。还把附近的一座山叫“蜀”山,这是因为有缗氏的一支叫“蜀”族。
后来,有缗氏又向南拐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蜀王朝,从此,成都一带就被称作“蜀”,居住的人称为“蜀族”。
有缗氏为四川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东夷文明,包括养蚕缫丝的工艺,奠定了三星堆文化的基础。
如今,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太阳崇拜、神鸟崇拜的印记,而这些都是东夷文明的显著特色.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巧合,背后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