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福建舰服役延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藏在它那身钢筋铁骨里——这可不是一艘普通的航母,而是全球第一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光这两个全球第一的头衔,就注定了它的服役之路要比别人多走不少弯路。 先说说这电磁弹射。美国福特号核动力航母为了这玩意儿砸了120亿美元,耗费整整12年,可结果呢?弹射器三天两头闹脾气,平均每弹射400次就出一次故障,去年的一次训练中,连F-35C舰载机都差点被弹到海里去,五角大楼评价它是“花费重金”的垃圾。 咱们福建舰倒好,直接跳过核动力,跳过蒸汽弹射,用常规动力硬扛电磁弹射的电力需求。这就好比用充电宝给特斯拉充电,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是马伟明院士的团队搞出了中压直流技术嘛,官方都说了,这东西能用超电容储能,效率比福特号的飞轮储能高了一大截,为啥还是不能服役呢?对此,我只能说,你想的太简单了! 福建舰毕竟是常规动力,航母的发电量有限,还得兼顾正常航行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它每次弹射都得“勒紧裤腰带”,说不定舰上的空调都得跟着哆嗦两下。 再看甲板布局。福建舰的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有一条和降落区重叠,飞行员降落时得像走钢丝一样精准,稍有偏差就可能撞上弹射器。这就好比在停车场倒车,后面还停着辆正在充电的电动车,心理素质不好的飞行员估计得尿裤子。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号的四条弹射轨道布局更合理,但人家有核动力撑腰,咱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海试也是个磨人的过程。从2022年下水到现在,福建舰已经折腾了七次海试,最近一次还玩起了“水上漂移”,S型急转弯把拖船都甩得晕头转向。这可不是在拍《速度与激情》,而是测试舰体结构强度和动力系统极限。毕竟,8万吨的庞然大物高速转向,甲板下的电磁轨道和储能装置能不能扛住,只有试过才知道。 之前福特号做抗冲击试验,用18吨TNT在旁边炸出150米高的水柱,结果弹射器当场罢工,修了三年才勉强能用。咱们福建舰虽然没这么暴力,但也得验证在实战冲击下系统稳不稳定。 还有舰载机飞行员的问题。培养一个舰载机飞行员比养个大熊猫还金贵,4-5年时间,一小时飞行成本40万。福建舰要是急着服役,飞行员不够用,那就是“航母开出去,舰载机在岸上晒太阳”的尴尬局面。所以海军宁可多花点时间,也要把人才梯队建好,免得重蹈美军“舰员操作失误撞船”的覆辙。 国际局势也是个隐形推手。美国在亚太搞“自由航行”,菲律宾在南海蹦跶,台海那边还有“台独”分子上蹿下跳。福建舰要是带着一堆技术问题仓促上阵,万一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可就成了国际笑话——与其当“救火队员”,不如稳扎稳打,等技术成熟了再亮肌肉,让对手摸不清底细。 不过话说回来,福建舰的进度其实挺快的。第一次海试后10天就接着第二次,这在航母建造史上堪称“中国速度”。要是换成印度,估计还在为弹射器螺丝该用左手拧还是右手拧吵架呢。而且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用小红车模型测试过,卫星照片还拍到疑似舰载机起降,说不定哪天突然官宣服役,直接给大家一个惊喜。 现在看来,福建舰就像个正在冲刺高考的学霸,虽然复习进度比别人慢,但每道题都得吃透。毕竟这是中国航母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摔个跟头就得耽误好几年。等它正式服役那天,估计全中国的军迷都得集体请假,守着直播看它“秀肌肉”——到时候记得备好瓜子,这场大戏绝对比好莱坞大片刺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