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时长白山电闪雷鸣,让众人感觉十分惊异,最终这棵山参被当做国宝收藏。 说起这事儿,得先聊聊张老根这个人。他是长白山脚下村里的采参老手,五十多岁,脸被山风吹得跟老树皮似的,手上全是干活磨出的茧子。他从小跟爷爷学采参,爬山钻林几十年,眼睛毒得很,知道哪儿可能藏着好货。家里条件不好,住的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他从不抱怨,对山林有种说不出的感情。那年头,采参是苦活儿,也是赌运气的事儿,碰上个大货就能翻身,碰不上就白费劲。 1981年夏天,政策松了,长白山又能进人采参了。张老根跟几个老伙计一合计,觉得机会来了。他们带上工具,挑了个晴天就往山里走。长白山的地形不好走,坡陡路滑,树密得太阳都透不进来。他们走了好几天,腿都快磨破了,终于在一片背阴的坡上停下脚步。张老根一眼就看出这地方不对劲,草丛里露出一株参叶,粗得少见。他心里有数,这下面肯定埋着大宝贝。 按老规矩,他们先拿红绳把参叶绑上,算是给山神打招呼。刚弄完,天就变了脸,乌云压过来,雷声轰轰响,闪电一道接一道,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这天气来得太邪乎,换谁都得心里打鼓。可张老根不慌,他们顶着雨开工,用小铲子一点点挖,生怕伤了参根。那土湿乎乎的,手一抓全是泥,雨水顺着胳膊往下淌。折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这株参挖出来,足有七两多重,根须密得跟胡子似的,金黄的颜色看着就值钱。 这参一出土,雨停了,太阳也露头了,像老天故意考验他们似的。回到村里,这事儿传得十里八乡都知道了。有人拿秤一称,287.6克,实打实的大家伙。没几天,城里的商人就找上门,带了好几摞钱,最高喊到两百万。那年头,两百万是啥概念?村里一户人家一辈子都攒不下这么多。张老根和伙计们围着桌子合计,有人眼红这钱,想卖了分了得了。可张老根盯着那参看了半天,皱着眉说,这东西挖的时候天打雷响,不是普通货,卖了怕不合适。 他们争来争去,最后拍板不卖,决定捐给博物馆。为啥?这帮人信山里的事儿,觉得这参是山神的恩赐,卖了怕坏了风水。再说,这么大的参留在村里也没啥用,不如给国家,让更多人看看长白山的厉害。没多久,博物馆的人来了,拿个特制的盒子把参装走,临走还一个劲儿说感谢。 这帮采参人一分钱没拿,日子还跟以前一样苦哈哈。张老根还是每天上山,背着篓子摸索他的老路子。那株参后来进了博物馆,成了国宝,摆在玻璃柜里供人参观。有人去看过,说它金光闪闪,看着就跟活物似的。专家研究后说,这参至少长了几百年,根须多得数不过来,药效和价值都顶尖,是自然界的奇迹。 这事儿在当地传了好些年,有人觉得张老根他们傻乎乎,守着金山不会用;也有人说他们有骨气,没让宝贝流到外人手里。不管咋说,这株参的出现,把长白山的富饶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它不光是个值钱的玩意儿,更是山林跟人打交道的一段缘分。采参这行当苦是苦,可也靠着这份敬畏和坚持,才有了这样的传奇。 说到这儿,得提一句,那年头采参的人不少,可像张老根这样把大货捐出去的真不多。有人说他老实,也有人说他轴,可他自己从没后悔过。山里人就这样,信命,也信山里的规矩。那场雷雨,就跟个信号似的,提醒他们这参不一般。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株参还静静地躺在那儿,见证着长白山的过去,也让人琢磨着人和自然到底该咋相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