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唐史》,聊历史(103)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心灰意冷

读《唐史》,聊历史(103)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渊让出了皇位,李世民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唐太宗,此刻距离他随父亲起兵正好过了十年。 在帝王时代,一国之君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秦嬴、隋杨霸道,晋司马昏聩,皆短命而亡,刘汉政权施以仁政从而存续四百余年。二十九岁的李世民能带领大唐帝国走多远呢? 初登大宝,李世民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胸襟。 此时的大唐,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并存,朝局动荡就会引起某些人的想入非非,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是个典型,他最拿手的就是趁火打劫,面对老对手的再次进犯,李世民一如既往地从容不迫,打仗他谁也不怵,但此刻的帝国最需要的是和平,是休养生息,渭水之畔,李世民和颉利友好结盟,用金钱换来了暂时的安定,双方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稳定了边防,李世民马不停蹄地开始整顿内政,打江山需要征战杀伐,而守江山必须依靠文治和教化,经过多番讨论,唐太宗最终选择了儒家的“王道仁政”作为治国方略,并开始大力推行。 “一人正而天下正”,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这需要领袖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好,唐太宗做到了。 李世民最优秀的品质就是纳谏和克己,作为一个君王,能听得进去逆耳忠言是很难得的。凡人都有欲望,李世民也有搞搞排场,满足私欲的冲动,最终都在谏臣的劝阻下果断放弃了。 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诸多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颇有名气的,比如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的魏徵,都是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之臣。尤其是魏徵,屡屡犯颜直谏,触逆龙鳞,李世民从谏如流,君臣二人相互需要,相互成就。 另外,大唐通过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朝堂,补充新鲜血液,使得寒门平民也能有机会出将入相。 在任何时代,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李世民眼光独到,看人识人颇准,而且唯才是举,一视同仁,正是在众多肱股之臣的尽心辅佐下,才得以开创了一个辉煌盛世。 前朝有魏徵等忠臣,在内宫后院,李世民还有一位开明贤惠的好妻子,就是史上有名的长孙皇后,她一直默默站在李世民的背后,全力辅佐,但绝不干政,其修养、德行皆为帝国女性做出了典范和表率,用“母仪天下”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大唐体现“仁政王道”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便是修改律法,李世民废除了诸多酷刑和死刑,在“宽仁慎刑”理念的指导下,贞观期间的治安形势得到极大改善,是历史上冤狱最少的时期之一。 作为帝王,仅靠仁义还远远不够,李世民在“恩威兼施”方面也是玩得炉火纯青,比如立下赫赫战功的尉迟敬德,屡屡触犯国法,李世民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轻松搞定了这个刺头。正是李世民的坦诚相见和刚柔并进,使得这些开国元勋们对他服服帖帖,死心塌地,李世民也避免了像历代开国君王那样屠杀功臣,留下难以洗刷的骂名。 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李世民以身作则,靠着超强的自制力,完美地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能征服天下,更重要的是能征服自身、征服人性普遍的弱点。 短短几年过后,大唐帝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开始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