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即将解散,新政府将走向何方? 2025年3月25日,德国柏林议会大厦内奏响的国歌宣告了第21届联邦议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朔尔茨政府正式进入权力过渡期。此次政府更迭源于2024年12月27日施泰因迈尔总统签署的联邦议院解散令,其直接导火索是朔尔茨政府在信任投票中仅获207票支持,远低于半数要求。这一政治变局背后,折射出德国当前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 自2021年组建"红绿灯"联盟政府以来,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在经济政策、能源转型及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矛盾持续发酵。2024年11月自民党退出执政联盟,导致政府失去议会多数席位。这种政治僵局源于政党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大党支持率持续走低,基民盟/基社盟联盟支持率回升至32%,绿党和选择党分别占据18%和15%的民意基础,形成"碎片化"议会格局。尤利娅・克勒克纳当选联邦议院议长,预示着基民盟将在新政府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经济2024年零增长的现实,加剧了政治动荡。能源价格较俄乌冲突前上涨263%,制造业PMI连续16个月低于荣枯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5.7%高位。朔尔茨政府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因执政联盟分裂陷入停滞,特别是自民党籍财长林德纳被解职后,财政政策连续性遭到破坏。新政府需在2025年预算中平衡高达600亿欧元的财政缺口,同时应对欧盟新的债务规则约束。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其政治变动牵动欧洲格局。对乌军事援助已累计达250亿欧元,约占GDP的0.7%,这在国内引发强烈争议。北溪管道事件后,能源进口成本增加37%,迫使新政府必须重新定位对俄关系。在欧盟层面,德国既要维护"法德轴心"地位,又需应对东欧国家在防务政策上的分歧,这种平衡将考验新政府的战略智慧。 执政联盟重构:基民盟可能选择与绿党组成"黑绿联盟",但双方在碳中和进度(基民盟主张2045年,绿党坚持2040年)和核能政策上存在根本分歧。若组建"牙买加联盟"(基民盟+绿党+自民党),需解决自民党坚持的债务刹车条款与绿党气候投资的矛盾。 经济振兴路径:工业电价补贴方案(现行4.5欧分/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拟议200亿欧元)、出口信用保险扩容等政策能否落地,将取决于联合政府的经济共识。 地缘政治平衡:如何在维持对乌支持的同时重启对俄能源对话,成为新政府外交必修课。德国商会调查显示,72%的德企希望恢复北溪管道运营,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严重分歧68。 权力过渡期的制度韧性 根据《基本法》第69条,朔尔茨内阁将继续履职至新政府成立,确保行政连续性。联邦宪法法院已启动对解散令的合宪性审查,但历次先例显示,这种审查通常具有追认性质。值得关注的是,新议院首次会议已通过修订版议事规则,强化了议长在议程设置中的权限,这或将影响未来立法效率。 此次政府更迭既是德国民主制度的压力测试,也为其政治革新提供了契机。新政府能否在四个月组阁期限内(德国战后平均组阁时长107天)构建稳定联盟,将决定欧洲经济火车头能否重拾发展动能。正如施泰因迈尔总统所言:"此刻的德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