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常州与无锡同为长三角经济重镇,GDP总量均超万亿元,但市中心繁华程度却存在显著差

常州与无锡同为长三角经济重镇,GDP总量均超万亿元,但市中心繁华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商业配套领域。 这一现象背后,是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历史沉淀与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城市规划的“商业基因”差异 无锡自2019年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便明确“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其崇安寺-三阳广场商圈的打造,正是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形成的商业集群。无锡硕放机场年吞吐量破千万人次,地铁与快速路构建“1小时都市圈”,为高端商场如恒隆广场提供了持续客流。而常州虽在规划中强调“长三角中心城市”,但商业布局更分散,主城区缺乏无锡三阳广场式的超级商圈聚合效应。 产业结构的“消费驱动力”分野 无锡的制造业结构更具消费端导向:生物医药产值增速显著,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催生大量高净值人群,其民营经济贡献率高达9.3%,这类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直接推高商业档次。反观常州,虽新能源整车制造等产业突出,但偏重工业中间品生产,与终端消费市场的联动较弱,难以形成“产业-消费”的正向循环。 历史文脉的“商业赋能”效应 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鼋头渚、惠山古镇等文旅IP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灵山大佛等宗教场所更形成稳定消费客群。而常州虽有恐龙园等主题乐园,但文旅资源相对单一,且未与商业形成深度绑定。这种文化消费场景的缺失,导致常州商业更多依赖本地居民,消费力天花板明显低于无锡。 政策导向的“商业友好度”差距 无锡在规划落地中更具商业敏感性:其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提出“优化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布局”,锡澄S1线、锡宜S2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均同步配套商业开发。常州虽规划“主城区-金坛区同城化”,但具体商业项目落地较少,且缺乏像无锡太湖新城那样的产城融合标杆片区,导致商业发展滞后于城市规划预期。 消费习惯的“代际传承”影响 无锡自清末起便是“米码头”“布码头”,商业基因深植民间,市民对高端消费接受度更高。而常州作为近代工业明星城,消费传统更偏向实用主义,即便工业产值亮眼,但财富转化商业消费的效率较低。这种代际消费观念差异,在恒隆广场等奢侈品牌选址时成为隐性门槛。 未来,常州若想在商业领域突围,需打破“工业强则商业强”的思维定式:通过轨道交通TOD开发重塑商圈格局,借力新能源产业优势培育特色消费场景,同时挖掘大运河等文化遗产的商业潜能。 唯有将产业势能转化为消费动能,方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书写独特的商业篇章。

评论列表

土丘
土丘 7
2025-03-22 23:30
锡吹
平凡但不平淡
平凡但不平淡 3
2025-03-24 14:00
有本事无锡把江阴还给常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