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讲“三分天下靠诸葛,一统江山数刘伯温”。在大众印象中,刘伯温跟诸葛亮一样声名远扬,皆是智慧超群、谋略出众,被视作齐名的传奇人物。
刘伯温料事如神的本事,那可常是大家谈论的焦点。他每次谋划都精准无误,这般厉害的能力,总引得人们不住地说起,成为众人热衷探讨的话题。
刘伯温快不行的时候,跟家里人叮嘱:“咱刘家接下来会有段时间走下坡路,但过了九代,会出个特别有本事的人,能让刘家再度兴旺起来。”
没想到过了一百年,他当初说的话真就应验了。
刘伯温的后人究竟是谁?此人又是怎样让刘家重新兴盛起来的?
【得罪小人,郁郁而终】
刘伯温身为朱元璋的头号智囊,为其出了好多主意。靠着他全力辅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势力,成功胜出并建立明朝。刘伯温的功劳大家都看得清楚。
但朱元璋大封臣子之际,刘伯温仅被封为诚意伯,于诸多功臣里位列36。这般安排,着实值得琢磨。
得清楚,朱元璋那时总共封了116位功臣。里头公爵有25个,侯爵79个,伯爵仅12个。就刘伯温的功劳,哪怕不封公爵,起码也该封个侯爵呀。可为啥他却和几个伯爵处在末尾位置呢?
缘由其实不复杂,他把两个小人给得罪了。这两个小人呐,就因为被他得罪,可能会给他使绊子。之所以会出现后续情况,根源就在这儿,他不小心招惹了这两个心胸狭隘之人。
头一个小人说的就是李善长。在众多人物里,李善长被视作这样一类人。他在当时的环境中,扮演着特定角色,而这个角色,被冠上了“小人”的名号。
明朝刚建立那会,朱元璋为稳固手中大权,时常到各地巡视。都城这边的事务,他就托付给李善长跟刘伯温,让他俩留下来负责看守都城。
刘伯温行事极为严谨,不讲人情。他秉持严刑峻法的理念,在他的坚持下,诸多大臣只因些许小事,就触犯律法而丢了官职。
那会儿,中书省里有个叫李彬的小官儿。他倚仗着手中那点权势,平日里没少耀武扬威。不仅如此,他还放任手下人欺压百姓,在当地肆意妄为,搞得民不聊生。
有那么几个人实在忍不下去了,没办法,只好把事情告到刘伯温跟前,求他出面解决这事儿。
刘伯温瞧见,一个小官竟闹得民怨四起,觉得必须严办。可李善长知道后,主张从轻发落。李善长觉得这人是中书省的,算是他俩下属,要是重罚,他们这俩主官面子上也不好看。
实际上这些全是托词,重点是李彬是李善长的手下。李善长对李彬在天子眼皮子底下闹出这么大的事也很不满,可他不得不救李彬。毕竟一个连自己人都护不住的“头儿”,哪有人愿意跟着他呢?
李善长劝刘伯温,可刘伯温没当回事。李善长无奈直接挑明,求他网开一面饶李彬。刘伯温嘴上应下,转身就快马加鞭把这事告知朱元璋,恳请处死李彬,起到警示众人的作用。
朱元璋对贪官毫不留情,绝不可能姑息。李善长还没反应过来,李彬就因贪污被朱元璋果断斩首。这下,李善长和朱元璋之间便结下了梁子。
李善长能在一众功臣里排首位,可见朱元璋对他极为看重。就因为他在中间使绊子,刘伯温所得的爵位注定不会高到哪儿去。
刘伯温除了得罪李善长,还招惹了胡惟庸这么个小人。胡惟庸度量极小,报复心强,连刘伯温去世,都和他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早前向刘伯温打听宰相合适人选。有一回,朱元璋提及杨宪、汪广洋以及胡惟庸这三人,可在刘伯温看来,他们都不适合,便一一予以否决。
刘伯温觉得杨宪虽有能力,可心胸狭隘,难以公正处事。汪广洋肚量更差,而胡惟庸,心胸就像针眼般小。要是把明朝比作马车,宰相是拉车的马,胡惟庸能直接把马车拉翻。
由此能看出,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那叫一个低。在刘伯温眼中,胡惟庸恐怕没什么值得夸赞之处,这评价程度之低着实明显。
胡惟庸知晓这件事后,心里头就对刘伯温怀恨在心。他觉得刘伯温的做法让他不痛快,打从这时起,就把刘伯温当成了眼中钉。
之后李善长退休,经他运作,胡惟庸接任丞相之位。胡惟庸与李善长是老乡,关系特好。胡惟庸当了宰相,还接手了李善长在朝廷中的势力,就此在朝堂站稳脚跟。
李善长快离开时,特地叮嘱胡惟庸,得把刘伯温“关照”好。而胡惟庸本来就跟刘伯温有过节,如此一来,刘伯温的状况变得相当糟糕,处境岌岌可危。
然而刘伯温早有预见,便早早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多次挽留,却未能改变刘伯温的想法,实在没办法,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可把跃跃欲试的胡惟庸给气坏了。他暗中指使地方官员刁难刘伯温。可刘伯温身为伯爵,平日深居简出、行事低调,官员们也无从下手,总不能随便闯进伯爵府,不然惹恼朱元璋,他们都得遭殃。
过了好些年,胡惟庸才有机会展开报复行动。此前一直没合适时机,岁月流转,终于等到了能让他实施报复的契机。
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知晓后,出于对老臣的关怀,专门派宰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以表对其的关照。
没想到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肚子剧痛。以他的聪慧,瞬间明白状况。晓得自己时日无多,就不再找医生、吃药物,只照常吃饭,没过多久,便离世了。
【临终之际,留下遗言】
刘伯温快不行的时候,把家里人都喊到跟前。他说:“胡惟庸对我不友善,我死后,他肯定会对付咱家,刘家可能会衰败。不过别慌,过九代刘家会出个厉害的人,能让家族重新兴旺起来。”
实际上,这可不是刘伯温头一回对未来作出预言。在此之前,他就有过预测未来的举动,而这次不过是又一次展现他这方面能力罢了。
当年,朱元璋向刘伯温发问:“我这皇位能坐多久?”
刘伯温的回应让人一头雾水。他跟朱元璋讲:“皇上您能在位三十五年,但其中有四年会被别人弄没了。”
在位时长也能被“偷走”?刘伯温这话,可把朱元璋整得无言以对。
过了好些年,大家才意识到刘伯温所言极是。朱元璋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哪想朱允炆这皇位才坐了四年,就被叔叔朱棣夺了去。
朱棣登基方式特殊,想消除朱允炆痕迹、掩饰夺位之举。他把朱元璋年号顺延四年,这四年本是朱允炆在位时长。加上朱元璋原本在位的三十一年,共计三十五年,朱允炆这四年在位时间就这样被“偷”走。
又有一回,朱元璋向刘伯温发问:“等咱大明王朝没了,这天下会落到谁手里?”
刘伯温没直说,反倒玩起猜谜:“降雨伴着草头,真命天子将现世,行路之人有一半仿若僧人。”
朱元璋识字不多,压根不明白这话啥意思。他再三追问,可刘伯温只摇头回应:“天机不能透露。”之后便紧闭嘴巴,再也不肯多讲一个字。
实际上,“雨水草头”指的是“满”这个字。满族人发型特点是前半部分光头,后半部分才留辫子,这不正对应“一半僧”的说法嘛。
刘伯温向朱元璋传递的意思,大致是日后由满族人所建的清朝会把明朝取而代之。
从这能发现,刘伯温的预测极为精准。过了百年,他留下的话竟然真的实现了。
【百年之后,遗言成真】
刘伯温有个后人叫刘瑜,他是刘伯温第九代孙。刘瑜作为刘氏家族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后代,在家族谱系中占据着独特位置,承接了先辈刘伯温的血脉。
刘瑜可不是一般人,既能舞文弄墨展现才华,又能在某些“武”的方面有所作为,称得上是多才多艺,方方面面都能应付得游刃有余。
刘家虽说已大不如前,可深厚家学根基仍在。刘瑜读书多,文笔出众。他常去参加文会,借文章结识朋友,与诸多文人墨客都有往来。
按常理,他本应投身科举,走上仕途之路。然而,他却毅然放弃从文,转而选择习武,投身行伍之中,开启别样人生轨迹。
嘉靖那时候,倭寇在沿海肆意妄为,当地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刘瑜满怀热血,找了个当过兵的老师傅拜师学艺,一心苦练,立志把倭寇从明朝地界赶出去,让百姓不再受骚扰。
过了几年,他学业有成,主动多次投身抗击倭寇的战事。在这些战斗里,他收获不少,立下诸多战功。
到了这会儿,就能看出刘瑜朋友众多带来的优势。他结识的人多,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人脉资源啥的就开始发挥作用,带来不少便利,这交友广泛的益处也就展现出来了。
那会儿,给事中吴士伟和刘瑜关系铁得很。吴士伟专门向朝廷上奏,仔仔细细把刘瑜的功劳、事迹讲明白,就盼着朝廷能给刘瑜封个官职。
嘉靖帝见刘瑜主动替朝廷解难,心里十分高兴。随即下了道特别旨意,封刘瑜做处州卫指挥使,对他这份为朝廷着想的心予以肯定。
之后刘瑜战功频立,他的好友刑部郎中李瑜上奏朝廷。说刘瑜是刘伯温后代,恳请能让刘瑜继承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此外,李瑜还讲了刘伯温不少功劳,提议将刘伯温列入太庙配享。
嘉靖帝恩准,历经多年,诚意伯爵位终又归刘家。而且,嘉靖帝还颁旨,让刘瑜执掌南京前军都督府事务,负责提督操江,操练水军。
经刘瑜一番打拼,刘家重新焕发生机,渐渐繁荣昌盛,于朝堂之上,已然跻身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行列。
这所有情况,就跟刘伯温早年留下的话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偏差,简直是精准应验,仿佛一切早有定数。
刘伯温堪称“千古奇人之首”,论神机妙算,比诸葛亮还厉害。诸葛亮难测百年后事,刘伯温却可以。可叹他虽能算尽天下,却算不到自身结局,不然也不会不明不白就离世了。
居然没有算到自己被暗算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只能算到未来,但是却影响不了未来
给李善长提鞋都不配!
什么时候的医生基本都不会给自己看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