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丨AI看病真的靠谱吗 一位医生现场调用AI工具DeepSeek,对复诊患者的检查数据进行实时解析,结果精准得宛如教科书。 “AI看病靠谱吗?”“普通人能用它问诊吗”这些问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AI实时解析复诊数据 为精准诊疗多上一道保险 她边看手机上AI生成的分析报告,边翻阅患者的检查单,分析比较后,她说:“AI的确很强大,能极快地分析问诊数据,有的方面比医生考虑还全面。但是,仅凭部分数据,它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治疗意愿。” 在诊室外的走廊上她因患肺部肿瘤,本次特意请求医生使用DeepSeek辅助分析,结果显示,医生与AI给出的判断几乎一致,她顿觉更安心,“这就像多了一道保险,能让我更安心。” 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还分享了类似体验:有家长利用DeepSeek解析孩子的血常规结果,结果与医生的诊断高度契合;有人借助AI解读影像报告。“ AI与医生协同作战 医生唱主角 “AI不能取代医生,但善用AI的医生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最近,这句话在医学界被反复提及。 该院已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构建了融合本地数据库的定制化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便捷调用大模型,还能基于医患自然对话生成症状主诉、既往史、过敏史等交互数据,自动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并同步至医院信息化系统,从而显著提升辅助医疗工作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以前,我们逐张分析影像,对发现微小的病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现在AI能在几秒钟内标出可疑区域,并给出风险评估,标准化程度非常高。”A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量大、模式识别上,但对于病史复杂、影像模糊或存在特殊生理现象的复杂病例,AI的判断仍无法替代医生的综合考量。 “AI的价值在于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而非替代医生。某种程度上,AI正在改变医生的工作模式。”AI在影像、病理、检验等数据分析统计方面表现优异,但手术操作、复杂病例的个性化判断、医患沟通等领域依然是医生的专长。“AI可以给出一个概率性的判断,但真正了解病人、缓解患者焦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需要医生长年累月的经验和同理心。” 此外,临床决策中有很多微妙之处,比如患者的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甚至家庭背景,都是现有AI难以捕捉的变量。AI可以改变医疗的效率,但医疗的温度,仍然掌握在医生和患者的手中。 普通人使用AI 要把它作为“第二意见” “AI给出的结果能信吗?普通人该如何使用它?”这是许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可以把AI作为‘第二意见’,但不能完全依赖它。”随着AI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习惯在就诊前先用AI进行自我诊断。她建议,把AI当作参考,而非最终结论,AI提供的是可能性,而医生提供的是针对个体的医学判断,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个体化分析依然是最重要的;要学会与医生沟通,不要被AI诊断结果“吓倒”,有疑问时,咨询专业医生;重视AI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复杂疾病,AI的判断力仍然有限。 同时,AI诊疗建议的权威性,取决于数据质量和模型训练情况,并不是所有AI都可靠。如何在医疗场景下更精准地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目前,DeepSeek等AI模型多基于全球或全国范围的医疗数据进行训练,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患者数据存在差异,需要不断进行本地化数据训练,让AI更适应本地疾病谱,更懂患者,从而提升诊断精准度。 深圳一家医疗软件公司负责人说,AI深度学习模型需要依靠海量数据进行训练,而这些数据往往涉及患者的隐私,系统在给出诊疗建议时,内部运算逻辑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并不可见。 适老化温情考验 让智能医疗惠及更多老年人 老年人对AI的接受度较低,除了技术门槛高外,他们不信任机器,认为医生才是权威。今后,AI运用到医疗服务中是大趋势,为了让老人能“不掉队”,建议这类AI工具能做适老化优化,开发更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并引入语音交互等功能,让老年人也能轻松享受智能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