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分不清楚苏俄和苏联的关系,有必要解释一下两者的区别,顺带说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的形成。 苏俄,顾名思义,是苏维埃俄国的简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简称。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18年,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了莫斯科,并将国名正式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依然称苏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也带俄罗斯三个字,但它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帝俄)不一样,帝俄的疆域比后来的苏联还要广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疆域。 换句话说,帝俄崩溃后,苏俄只继承了帝俄的大部分领土,就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的大部分领土一样。 剩下的领土上,各民族受民族自决思想的鼓舞,纷纷建立了独立国家和自治共和国。 比如波兰、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小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则分别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苏俄建立后,打了三年残酷的内战,消灭了白俄军队,粉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在这个过程中,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军事联盟——他们面临共同的阶级敌人和外国敌人,需要抱团取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各国是独立的,但党的组织是统一的,都服从俄共(布)的统一领导。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苏俄,实际上是和平兼并这些国家。这个方案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反对。 当时列宁因牙病在哥尔克休养,他知道情况后,认为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批评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 他说:“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最紧密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军事方面无比强大的世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盟,否则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所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 他还说:我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 总之,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家必须结成联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必须平等结盟。 这个建议得到了其他国家代表的支持和响应。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苏联成立条约》,正式宣告苏联成立,首批联盟成员有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四个加盟共和国。 条约最后一条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但是,江湖好进不好退,后来没见谁退出——直到1990年苏联不行了,立陶宛才率先退出苏联,宣布独立。 从1922年底,苏俄就“升级”成了苏联。原苏俄一直存在,它只是变成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前夕,它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这就是现在的俄罗斯。 最初的苏联有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是怎么发展成15个的? 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 第二阶段,是1924~1936年间。 1924年,苏联在中亚进行了大规模民族区域划界工作,根据历史和民族情况,将原属俄罗斯的一些自治共和国和行政区摘出来,重新划界整合,建立了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5年这两个国家加入苏联。 此外,这次调整还组建了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三个自治共和国,其中,塔吉克于1929年升级成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于1936年升级成加盟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的级别低于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是苏联的成员,而自治共和国只是加盟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早期,中亚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比较复杂,后来逐渐整合成五个国家 可以这么理解,中亚五国都是从俄罗斯分出来的,然后建立国家,提升级别,加入苏联,成了加盟共和国。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加盟共和国被改组,其所属的3个共和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阿塞拜疆,升级成加盟共和国,直接加入苏联。 至此,苏联已有11个加盟共和国。 第三个阶段,即1939~1944年。这一阶段加入进来的国家,都是苏联推行“东方战线”政策的结果,目的是向东欧扩张,建立战略缓冲地带。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秘密附属议定书中,双方划分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势力范围,规定把波兰的一部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划归苏联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