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导读 在唐山大地震后,一群工程师用生命和热情,铸就了毛主席的水晶棺。他们的无畏与

导读 在唐山大地震后,一群工程师用生命和热情,铸就了毛主席的水晶棺。他们的无畏与奉献,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快来看看这些英雄的壮举如何影响了历史。 唐山大地震中的英雄举动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工程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作为水晶棺的保护层,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毛主席去世后,很多人好奇毛主席的遗体是如何保存的,其实毛主席的遗体保存方式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 毛主席遗体保存的深远意义 毛主席去世之后,中央决定保存毛主席的遗体,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历史人物的遗体一般是火化,可是中央却决定不火化毛主席的遗体,而是采用水晶棺保存,这个决定一出可谓是震惊四座,很多人纷纷猜测这个那个,历史人物用什么方式保存其实不重要,大家猜测什么也不重要,就一个人非常有意外——工程师于孟华。 工程师于孟华的奉献精神 于孟华当时是北京608厂的党支部书记,目睹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刻,他心里就默默发誓一定要把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好,一定要做那个水晶棺的负责人,在接到中央关于制作水晶棺的通知后,于孟华带领6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开始制作水晶棺,一开始他们想用南海水晶制作水晶棺,毕竟制作水晶棺的初步方案是参考了孙中山遗体保存时使用的水晶棺。 选材与制作过程中的挑战 但是问题很大,南海水晶虽然是天然形成的,但是纯度却不够高,无法达到毛主席遗体长久保存的要求,于是于孟华一行人又上了东海,经过一番挑选,他们最终买下了数百公斤东海天然水晶块,这个过程还挺艰难的,因为当时正值唐山大地震后恢复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缺人缺物资,就连东海的水晶也很难搞到,于孟华他们不仅要和当地的农民讲究,还要和地方当局讲究,真是费尽口舌才把水晶给搞到手了。 国家团结一致的决心与技术挑战 更何况搞到手了也不一定能用,因为水晶块太大了,于孟华一行人想用手工一点一点切割的方式来加工,结果几天下来只切了寥寥几块,根本没法做水晶棺,于是于孟华就想到了大型玻璃生产厂家——北京玻璃总厂,于是他们一行人就赶去了这个厂子,想说合力共做大事,没想到这个厂子却不愿意接手,于是于孟华一行人只好返回608厂继续自制水晶棺之路。 高技术含量的水晶棺制作 回到608厂后,于孟华一行人开始大干起了制作水晶棺的工作,他们先用电焊将大型水晶块拼接在一起,再进行高温熔炼,融化后水晶会变成液态,待其冷却后再逐渐变回固态,这个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操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供参考,整个过程工程师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做,加热到什么温度,何时停止加热,何时开始冷却全部都是未知数。 最终成果与毛主席精神的传承 更何况他们制作水晶棺的时间正值夏天,外面已经35度+,里面已经快到40度+,工程师们一边高温熔炼一边换班休息,直到他们生产出了纯度高达99.9999%的高纯度玻璃,这种玻璃只有在国外的实验室里才能见到,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决定在北京南苑机场专门搭建一个临时的吊顶大厅来安放毛主席遗体,而这个水晶棺将会被放置在这个临时的吊顶大厅里。 回顾与展望:历史事件的影响 1976年7月28日,毛主席去世同年还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与哀悼万分,就像于孟华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做这个水晶棺,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是一个工程,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一件事情,是让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是让他的伟大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是让我们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结语 这篇让我们看到了在困难面前,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精神。于孟华和他的团队不仅仅是在制作一个水晶棺,更是在传承一种伟大的信念和情怀。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精神?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给个赞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