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希腊又爆发了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内战期间(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希腊又爆发了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内战期间(1944-1949),国家剧院继续演出。   1940年,国家剧院上演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自古以来该剧就以传达革命讯息而闻名。   1943年,国家剧院上演了欧里底得斯的《赫卡柏》,当时观众席上还有几位德国官员。   戏剧舞台瞬间变成了抗议的场所,因为《赫卡柏》中的特洛伊妇女沦为了战争俘虏,而这引起了同样处于被侵占状态的希腊妇女的强烈共鸣。   此外,在希腊历史上,古代悲剧演出曾多次被艺术家们用作向公众传达革命信息的手段,因为它是唯一不受审查的剧种。   内战结束后,许多新兴剧团开始演出古代戏剧,演出地点主要在雅典,希腊各地也有巡演。   1949年,在迪米特里斯·戎提利斯的指导下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在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上演,由玛丽卡·果多布丽饰演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1954年,“埃皮达鲁斯艺术节”正式成立,该艺术节在夏季举办,持续数月,内容包括丰富多样的戏剧演出、音乐会、舞蹈和艺术展览。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最初,只有希腊国家剧院有权在古剧场演出。国家剧院对埃皮达鲁斯古剧场长达二十年的独占和使用特权扩大了该剧场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固化了在舞台上表现古代悲剧的特定方式。   1954年,埃皮达鲁斯艺术节的首场演出是欧里庇得斯的《希波昌托斯》,迪米特里斯·戎提利斯执导。   从那时起,国家剧院就在古代戏剧的复兴中建立起古典主义美学,当时这种独特的美学吸引了国际的目光,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当时的著名演员如卡蒂娜·帕克希努和阿菜克西斯·米诺提斯夫妇,他们凭借着在埃皮达鲁斯节和国外巡演中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奖项和荣誉。   总体而言国家剧院在复兴古代悲剧中采用的导演主导式风格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坚持重视语言(台词)、精湛的演技配合有力的演说、情感细腻、节奏和谐(歌队分组朗诵)以及形式化的舞蹈编排舞蹈动作的灵感主要采样于古代陶器中描绘的歌队动作。   在20 世纪 50、60年代,迪米特里斯·我提利斯创建了自己的剧团--比雷埃夫斯剧团。   著名的悲剧演员阿斯帕西娅·帕帕塔纳西乌就来自这个剧团,她在1961年的万国艺术节中出演《厄勒克特拉》,获得一等奖。   比雷埃夫斯剧团曾在欧洲、美洲及苏联等地巡回演出古代悲剧。   20世纪 50、60年代的另一位著名导演是利诺斯·卡尔齐斯。   卡尔齐斯想完全按照古代悲剧的表演方式再现悲剧,例如,他在剧中采用了戏剧面具和希顿古装,使用古希腊长笛演奏背景音乐。   这样的想法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无论考古和历史研究取得了多大的进展,我们都无法真正了解古代表演的诸多要素,比如音乐和舞蹈;   卡尔齐斯的舞台演出注定会以同样的面目反复出现,因为这样的演出实际上并不追求诠释文本的内涵(而是追求形式)。   第三,古代表演的宗教背景在现代已荡然无存。   参考资料: Eleftheria Ioannidou, “Toward a National Heterotopia: Ancient Theaters and theCultural Politics of Performing Ancient Drama in Modern Greece”, in Comparative Drama,vol. 44, no. 4, Winter 2010 / Spring 2011, pp. 38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