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打仗“点到即止”,为啥到了后来开始灭国夺地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存在明显差异,人口数量的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规模较小,就拿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来说,他手下也只有3万人。 而周天子方面,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采取将人口分散编制成诸侯国的策略,这些国家彼此间联系疏远。 各国因开垦荒地与防御为主要任务,国力的有限,大国之间的战争也多是象征性的点到即止,即使吞并邻近小国,也仅仅是占领其城池,而不会大规模屠杀。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大量土地仍然无法开发利用,各国也无力消化过多新增土地,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大幅提升,不仅粮食产量增加,也开垦了大量先前荒芜的土地,总体而言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了质的飞跃。 人口数量也从2000万急剧增加到4000万,这使各国必须争夺更多土地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于是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获得关键资源的主要途径。 秦国主动吞并巴蜀地区作为粮仓,赵国在吞并中山等国后,国土面积一下子增加两倍有余,可以说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大规模征服战争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算战败一方也会遭受巨大损失,以长平之战为例,双方共损失兵员80余万,可见战争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人口压力,对土地形成缓释作用。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和形式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当无法依靠和平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时,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更多资源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而言调控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