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的姿势很累,为何中国古人几千年来依然坚持沿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礼仪体系,在古代礼仪被视为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作为一种礼仪形式的跪坐在当时社会中广为流行。 作者曾亲身模仿古人的跪坐方式,感受到两腿酸痛、膝盖疼痛,全身都感到极不舒适,古人强调礼节的同时,也在忍受身体的痛苦。 5000年的时间对人体生理构造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古今人类在解剖结构上差异不大,跪坐对所有时代的人来说都不会舒适,那么为何古人仍然遵循这一仪式呢? 跪坐是当时社会交往必备的礼节,政治家叔向受邀去拜访平公时,平公的腿因长时间跪坐疼痛得抽筋,却仍坚持保持姿势。 跪坐的确令人痛苦难受,在场合需要时也必须跪坐,否则就是失礼,古人深谙“礼仪之邦”的重要性,视礼节高于一切。 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程度的礼数,面见君主时必须最高规格,而在私人场合和至亲好友面前则可以随意些。 跪坐的痛苦还与当时的穿着习俗有关,西周以后上层社会的男女穿着均为上衣下裳,男性下身所穿宽大长裙,除裙外两腿是裸露的。 不跪坐而是伸直腿坐,很容易在宴会上走光失了仪态,而劳动人民的穿着则以方便为主,不必遵守这些繁文缛节。 再加之古代还流行一种特殊的裤子开裆裤,这使普通老百姓可以开放自然地交流,却也更容易在众人面前走光,为避免失礼上层社会的男性只能选择跪坐。 古时的开裆裤它前面系带,后面开裆既方便婴幼儿如厕,也使劳作民众穿着舒适,但是统治阶级视其为野蛮,认为它容易失态。 这种裤式长期流传,一直到南宋时墓葬中还能见到它的踪影,可以说开裆裤愈发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将跪坐这一礼仪体现得更加重要,直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唐朝社会包容开放,使各类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并逐渐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过分注重礼节形式的跪坐走向衰落已成定局。 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决定了更为方便的坐姿会代替跪坐,垂足坐和高脚椅渐成新宠,和家具的发展与此密不可分。 一时间高脚家具应运兴起,而过去的低矮床榻也逐渐改头换面,成为卧躺休息的新用途,到了中后期垂足高坐已成新时尚,唐墓壁画留下了这一变化的印记。 所以古代人们坐姿的演变是文化包容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在古老的礼仪中看到古人的精神追求,也看到它必然的衰落,旧的东西终将为新事物所替代,但前人的智慧也当成为我们今人的启迪。